Hi, 休息吧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鲁子问: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作者: 王晓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开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开展英语教育,有助于我们更深度地认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关联脉络。——鲁子问

在2016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上,我国知名英语教育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组核心成员鲁子问教授因其在过去一年中为推动黔西南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评为“2016教育先锋人物”。来京领奖时,鲁子问特意穿上了一套布依族服饰,言谈间更是“三句话不离‘民族教育’”,记者感受到, “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已经在这位学者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位在一线城市、全国重点高校深耕二十余年,享誉业界的英语教育专家,缘何在退休前选择扎根偏远村寨?他在这里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心中的大理想又是什么?借参加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之机,鲁子问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投身民族教育事业前后的心路历程。

到民族地区开启人生新历程

“2015年8月,我即将结束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孔子学院三年的工作,此时我获得了一个可以改变的机会。何去何从?留还是去?一番深思后,我决意回归自己的价值本质,在退休之前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鲁子问告诉记者, “我发现,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最需加速发展,方可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与农村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因此我决定到民族地区工作。”

为了便于鲁子问开展民族教育研究工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刘照惠校长在北京、贵阳、兴义多地努力,终于在2015年12月在该校建成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为此,鲁子问于当年11月正式调入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民族师范教育领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新历程。

据鲁子问介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民族地区小镇、中国一所普通得不再普通的教学型应用型本科学院,其科研基础相对比较偏弱。 “作为高校研究机构,科研是基础。”明确了这一方向,鲁子问和同事们决定以应用研究、实践研究为基本路径。一年多来,筚路蓝缕,他们努力开展民族师范教育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项目两项、财政部项目一项、贵州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一项、贵州省民宗委项目一项、贵州省民族团结培训项目一项、中国教育学会项目一项、全国外语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项目一项、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项目一项、黔西南州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一项。一年多来,他们基于课堂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他们更是基于课堂进行民族师范教育实践研究,先后在民族学校上研究课30多节次,指导民族地区教师上研究课40多节次。

鲁子问深知,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求助于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智慧。2016年,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全国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论坛、一次辩证实践英语教育思想研讨会,参与20多次学术会议;先后邀请陈琳教授、梅德明教授、刘兆义老师、夏谷鸣老师等20多位国内顶级英语教育专家,Martin Wedell教授等世界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张海洋教授、何克勇教授、王启龙教授等民族学与民族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到黔西南为民族农村地区英语教育、民族教育指点迷津。

民族教育必须基于民族社会文化。鲁子问和同事们先后到三十多个民族乡镇与村寨开展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调查,包括布依族的王母镇、打凼村、洞洒村、纳灰村,苗族文化的界牌村与芭莎村、瑶族文化的油迈乡,水族文化的都江镇,侗族文化的宰荡村,拉祜族文化的富邦乡,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河乡,壮族文化的敢壮山,蒙古族文化的伊金霍洛镇等。

民族师范教育研究必须进行民族教育调查。鲁子问和同事们于2016年成功启动了中国民族教育调查,在全国民族地区八省区调查了一万多名学生和一千多名教师,获得数百万个数据,即将完成两部调查报告,同时先后到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青海五个民族省区三十多所民族农村中小学、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授课实践调查和访谈研讨调查。

用世界眼光解读民族文化

民族阅读教育工作坊之导读者培训活动,是鲁子问在黔西南致力于推广读书的一个培训活动,旨在培养一批教师导读者、读书会书友导读者、家长导读者,以期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阅读教育发展。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鲁子问牵头的黔西南第一家民族阅读中心在兴义师院附中开启,这个中心将成为黔西南学生分享阅读图书漂流集散地。 “近一年来,我们民族阅读中心培训了导读教师50多人,募集了两万多册图书,图书漂流到一百多所学校,深入六十多所(次)民族学校开展阅读导读。”鲁子问说。

鲁子问告诉记者,在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解读少数民族的文化,尤其是用世界的眼光解读少数民族的文化。

“最近我们正在研究“多日故事”,即有很多太阳的故事。我们共收集到70多种‘多日故事’,既包括汉族的‘后羿射日’,也包括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多个太阳故事,我们发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有‘多日故事’,我们想要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子问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作为一种文学层面上故事原形的存在,这有很多科学依据:在冰川时期后期,大量冰窖的存在形成了日密现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并将其写入了英雄故事中。于是,人们看到,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都有“多日故事”⋯⋯“许多很特别的民间故事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发现的,我们也的确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民间故事。”鲁子问说。

一次在美国课堂上参与阅读教学时,美国老师与鲁子问一起讲授了伊索寓言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神笔马良》,这次经历使他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与语文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跨文化理解者和传播者的使命。 “英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不同视角的深刻理解,对外国文化、世界文化亦有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能用更加敏锐的跨文化眼光去发现文化的价值。”鲁子问说,“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英语教师做得更多一点,那么我们的英语教育对中国的贡献会更大,对人类的贡献也会更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教育中,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年来,鲁子问和同事们完全用双脚走过的路超过600公里,在民族农村地区的车程超过一万公里,不能报销的费用,比如村里大爷的酒钱、乡村摩托车司机的烟钱、为节省时间而超过标准的机票费用、调查问卷光电阅读机的费用等等,全部都由自己支付。而在此过程中,他得到了精神与学术的双重收获。

“我终于得以放下长期的精神纠结,将自己略许的点滴能力用于最需要之所、最需要之人,使自己心有所安。”鲁子问说, “在30多个村寨学校里,我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可以使更多人受益,而不再只是在大城市里‘锦上添花’”。更加令鲁子问欣慰、甚或幸福的是,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行走村寨进行研究,用脚板写出论文。鲁子问表示,今年他将参与更多村寨课堂,建立更多民族阅读中心,启动更多民族导读,使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惠及更多民族村寨、民族学校、民族教师、民族学生,为民族地区社会教育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当得知鲁子问教授调入贵州工作时,记者对他的选择并没有感到过分意外,因为在记者与鲁子问教授相识的十年中,他始终给人以谦虚平和、勤勉敬业、宁静淡泊、睿智豁达的印象,每一个了解他的人都会理解、支持他的选择。相信在鲁子问教授的引领下,黔西南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事业必将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已订阅电子报,请登录
·未订阅电子报,请订阅
·我是VIP教师会员,请登录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