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学有道 择校有方 留学有径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春季公益教育展直面“小别离”式中国焦虑
本文作者: 李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国内接受优质的本土教育或国际教育,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北京名校的入学名额竞争激烈,但家长了解学校的途径并不多;对这些学校而言,吸引、招收优秀生源同样是刚需。近日,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在北京举办第二届春季公益教育展,为家长和优质学校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数十家北京优质公办学校国际部及民办学校参展,包括北师大附中、加拿大布鲁克林学院、北外附校等。众多家长和学生结伴前来参展,到目标学校展位仔细咨询。 在展会现场,主办方还举办了四场精彩的主题讲座。长达3个多小时的讲座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嘉宾们还就升学择校及留学准备等问题与家长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传授真经。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民办学校的发展,孩子在就读学校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业内专家表示,择校只是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起点,未来如何发展还需家长和学生共同把握。同时专家也提醒家长,留学需提前做好规划,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等品格,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环境。 孩子如何出得去、回得来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创始人卢振虎 很多孩子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被家长送到了西方国家,由于成长环境的改变,其价值观被完全西化。作为家长,我们要考虑到底应该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到底怎样才能出得去、回得来?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要成为中西合璧的综合型人才。 家长对孩子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明德至善,中西通才”,这样的人在未来才有竞争力。我们要把人的“德”放在第一位,“才”放在第二位,而且“德”是需要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锤炼、不断修行的,“明德至善”是一个贯彻一生的过程;“中”在前,“西”在后,灵魂的东西是中国的,西方的东西在于运用。 如何让孩子成为中西通才?如何使孩子出得去、回得来?在这里我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了解,且摆正东、西方文化的位置。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样重要,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之上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 第二,学习的平台和圈子不能丢。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因素:受教育程度、接触的圈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平台就是指学校,好的学校能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氛围。 第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身教胜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后一个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待人和事的态度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全人格、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教研处主任冯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中美合作高中课程项目实施近六年来,在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学生中认可度较高。该项目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人格、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其内涵包括:(1)人格健全,品德优良,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文理兼优,知识广博,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3)外语突出,达到应用水平,具有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4)会独立生活,合作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在教学上,我校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完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强化英语必修课程的教学,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阅读”“听力”“文学”等模块,并开设必选课程“学术英语”“学术写作”“戏剧”等。这些课程通过精心设计,有多名外教参与,使学生在多方面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国际化人才应该在爱国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此,我们的语文学科一直开设到高中毕业;政治必修模块重新整合和选取教学资源;语文、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共同开设“品历中国文化”课程,每年带学生实地学习与感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丰富阅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并提高自身能力。 研究国际教育 为孩子规划前程 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国际部校长刘志毅 出国留学是当前的一种趋势,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环境下,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归国留学生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家长应该有这样的国际化眼光,提前为孩子进行规划。因此,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怎样准备至关重要。 语言是出国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要在国内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不仅仅是指英语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用英语学习中国的中学课程,这样有利于其顺利过渡到国外高校的学习。 家长在为孩子考察国内引进的国外项目时,首先要知道国外的教育是什么,要了解清楚国外项目的具体情况,例如主办方、社会认可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等;二要看中国的办学方,这些落地学校是否具有办学资质,是否注重办学质量;第三看课程,它们大体上是国外国内课程相综合,包括学历教育和语言教育。托福、雅思、SAT等课程都属于非学历教育,家长应该谨慎看待AP等课程,一些AP课程与中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及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可能不适应中国的学生,学生即使拿到了AP成绩,也不一定能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第四看师资,专业教师很难得,所以师资力量是评判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我们要把握的原则是:国内的课程由中国老师教,国外的课程由国外老师教;第五看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第六看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证书的颁发机构、具有的效力等。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是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公办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及民办学校在开设课程时也要注重教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Aim high Strive hard 北京新东方学校北美项目助理总监史禺 一个人最大的学习动力来源不是老师和家长,而是同龄人,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层面来说,同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我们回首自己的校园生活并判断其是否有意义时,最大的标准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是否是积极的。所以家长们要尽可能为孩子选择生源好的学校。 判断生源好坏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学校录取学生的分数和条件,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应当选择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录取的分数线决定了学生的起点。录取分数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公立学校,其参考标准是学生的全区排名、一模分数和正式的中考分数;二是私立学校,其参考标准是美国版的SSAT,可以理解为美国的中考。同时,家长也要看美国排名靠前的学校对这所学校的录取结果,重点看常春藤盟校,其次看排名前三十、前五十的学校,要谨慎看待前100名的学校,最后要看整体的录取比例。在关注完录取结果之后要看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尽量选择经过国际认证、有长久历史的、被其他国家验证过的、有统一标准的、美国招生官认可的体系。 高中就读于国际班的学生要提前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在高一时要跟上外教的授课节奏,并且尽可能取得好成绩。同时,要准备托福考试,这是第一道门槛,托福不过关很难继续下面的考试。建议考生在高一上半学期考一次托福,目标定位为80分,要尽早准备,打下坚实的词汇量基础。学生备考时要重视学习效率,科学规划学习时间。另外,要充分利用初三暑假,在选定留学国家和学校之后利用暑期给自己充电。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