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价值教育 落实核心素养
本文作者: 李倩
为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日,以“英语教学与价值教育”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二十一世纪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年会”在江苏省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举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韩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美国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主席Dr. Ester J. de Jong、执行理事Christopher Powers,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夏谷鸣,江苏省南通中学副校长、江苏省教授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刘忠保,上海市特级教师徐继田,北京市文汇小学副校长刘博媛,TEFL Org UK执行总裁、资深TEFL专家Joe Hallwood等专家出席了年会,共谋英语教育的发展格局。 本届年会亮点频现,将年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学者主旨报告高屋建瓴、专家圆桌论坛激烈交锋、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与TESOL战略合作签约携手共赢…… 据悉,每年7月,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在全国主要城市举办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年会,将教育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召集一堂,共同探讨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年度热点问题。目前该年会已经在北京、上海、厦门、西安、福州、哈尔滨、成都、长沙、南昌、太原、杭州、大连、郑州、济南、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韩震:英语教育初心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宣布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此举旨在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韩震以“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作主旨报告。“英语不仅是交流手段,也是改革开放重要的助推力。英语教育要不忘初心,要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而不是失去中国文化根基的人。”韩震在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如是说。 韩震通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话语方式的思考、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四方面内容,全面讲解了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韩震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应对教育改革发展有成就自信。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追求不断响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并对我国基础教育方式和评价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看到,从选拔教育到普惠教育,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和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既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也强化了国家和文化认同教育,突出了价值观引导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脱离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传授,转向人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从本科本位转向知识综合和实践能力整合。 同时,韩震也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和自卑情结,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导致部分价值观问题,加之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相互作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前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如教材存在某些“去革命”“去红色”的现象,红色素材有所删减;存在某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渲染中国封建传统的内容不少;存在一定崇洋媚外的现象,渲染国外的节日、人物等内容较多;存在某些西方个人主义、西方自由理念的渗透;存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问题等。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对于解决这一教育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不仅有价值观的宣传,而且十分重视价值观的宣传。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价值观教育已经落后了多年。 那么价值观教育如何落地实施呢?软性渗透比生硬地直接灌输效果好、平等地对话比居高临下效果好、体验内化比只是言说效果好、自我认同比强制接受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到课程之中、教育之中。而教材作为承载教育的载体,其编写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首先,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以立为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把尺子衡量教材中涉及意识形态素材的是非曲直;其次,适应新形势新条件新任务,加强内容素材创新,话语方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最后,要学会讲故事,做到润物细无声。 “立足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改变话语体系,不能一味依赖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像盐一样,直接吃未必好,但用在各种佳肴里调味,享用者吃下去则有利于健康。”韩震说。 梅德明:英语课程体系要体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正在发生科技革命,学生处于未来科技革命暴风的中心;同时,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担。”结合全球化趋势下科技突飞猛进和人工智能对现实的挑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院长梅德明教授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把英语课程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在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主旨报告中,梅德明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课程是教育思想、内容和评价的载体,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课改的方向和结果;而如何运用英语,关系到改革的进程和对未来走向的把握。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程,英语课程体系要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人文性则帮助学生认知多元世界,通过比较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教育的核心和方向关注学生的成长,从教成转换为学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三大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明确了这三大核心问题之后,教育教学慢慢就能从过去注重知识技能的旧的培养模式过渡到强调跨学科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轨道上来。而这也是教育部课程标准改革修订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炼出英语课程的五大理念:一是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最终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二是要构建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要求每个学生均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水平的英语,并在此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强调英语学习和实践的观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四是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五是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丰富英语课程资源。 核心素养被认为是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问题的知识、技能、品格、能力和态度,不仅产生个人价值,还产生社会价值。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模块在于培养适应未来的,而不是某一学科知识的人才。从这个意义而言,基础教育目标关注的内容要从底层的初级知识走向高级知识和高阶目标。那么教师要回答三个问题: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怎样将学生带入到高阶的目标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深度学习。 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层级,是理解与分析,是整合与加工,是运用与评价,还是转换与创造。其最终目的则是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成为内心世界丰满、精神世界健康的人。 最后,梅德明引述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理论,提出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充分肯定了小班化、多师同堂、回归社区、在家上学及多媒体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 梅德明的讲座为今后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学与评价工作定下了基调。他提出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内容学习情境化,学习评价过程化,评价目标高阶化”的理念在广大参会教师代表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也为今后实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目标的根本转变指点了迷津。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