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切归零中前行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王昕
有人格魅力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满腹经纶、能言善辩、语惊四座,话语中透着咄咄逼人的锐利;另一种则沉稳、练达、与其交谈如饮醇酒,愈久弥香。在三尺讲台上,周成刚属于前者,深情、激情、甚至煽情;而当独处或是在和记者面对面叙谈其人生经历时,这个江东才俊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平静得像一潭水,温和得如一阵风,话语中不见刀光剑影但字字句句都能令你折服。 一款永远挂在脸上的微笑和略带忧郁的眼神是周成刚特有的名片。从他那清澈的眸子和毫不遮掩的快速回应,你能强烈地感觉到周成刚的率真,有时甚至是一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单纯。 采访进行不到两分钟,笔者很有把握地断定这次访谈注定是妙趣横生的。有过两年BBC记者经验的周成刚很快扭转了你问我答的姿态,占据了访谈的主动地位。准备已久的采访提纲在其发散性思维下变得乏味而单薄。于是,笔者索性将一纸问题丢开,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聆听者。此时,你全然不用担心访谈会没了中心,偏了主题,因为面前的这位受访者很清楚地了解你想问什么,为什么发问,甚至是你想问却未问的问题。有时,他甚至会很专业地指导你接下来该问怎样的问题。 没有套话连篇和故作姿态,不避谈穷愁之事,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周成刚真情告白。十年象牙塔教书感悟、三十岁“高龄”踏出国门的匪夷之举、两年BBC艰苦的记者生涯和放弃高薪回国投身教育事业的毅然决然,起程转合之间颇具人生况味。 1980年对周成刚来说夹杂着一甜一苦的回忆。在这一年的高考中,周成刚英语成绩名列江阴市第一,然而,如此高分却未能将他送进北京外交学院学习,实现其“成为出色外交官”的梦想。相反,因为“政审”不合格,他在苏州大学英语系开始了四年象牙塔生活。 原以为周成刚会紧接着叙述其大学奋斗史,出乎意料,他却话锋一转,坦言“调皮”的性格让他荒度了大二和大三宝贵的两年。“那时侯的我性格顽烈,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可惜。”周成刚说道。 但无论如何“调皮”,上进好强仍是周成刚性格的“主旋律”。面临就业压力,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周成刚恢复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英语学习全心投入。他不仅专心攻读英语专业课程,还很注意提升中文水平。 “对于一个爱好翻译的人来说,中英文都过硬才能达到很高的翻译境界。”周成刚说道。大四时,在他宿舍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众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名家如鲁迅、冰心、王统照的作品。直到现在,研读国内名家名篇仍是周成刚生活的重要部分。 周成刚至今仍珍藏着1984年出版的一期《英语世界》,其中刊登了他几易其稿完成的一篇英文散文译文。“尽管译文篇幅不长,但第一次投稿就被选中,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周成刚回忆道。 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周成刚最终被系里选中留校任教。任教十年,周成刚一面手执教鞭诲人不倦,一边笔耕不辍,从事自己钟爱的翻译研究,多部译著相继出版,这其中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莫提默J阿德勒的成名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英国科幻小说鼻祖HG威尔斯的名著《时间机器》和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所著的《终端人》。 在高校教书育人,从事学术研究,周成刚的人生轨迹本可以就此延伸。然而,就在快要被提升为副教授,并分得一套住房的时候,周成刚却选择“激流勇退”,决定赴澳洲留学。“到了而立年纪,仔细想想,自己只不过立了个户口簿。从前的同学,有一些早就出国的,他们的生活似乎因为在异国他乡打拼的经历而多了份精彩。虽然开始还有些犹豫,但我最后想通了,觉得自己必须去充电,必须勇敢走出去,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周成刚说道。 向十年安逸的高校教学生活说再见,1995年,周成刚背上行囊,带着借款,告别妻儿,踏上了新征程。 在澳留学的前三个月对周成刚来说如“梦魇一般”。孤独寂寞、实际生活与预期的极大落差,对妻儿的思念和紧张的课业将周成刚压得“无法喘息”。好几次,他忍不住大哭起来。为了早点还清借款,周成刚不得不利用暑期打工挣钱。第一份工竟是份异常艰苦的体力活——搬运木扳。 “无风的天气,太阳发威一般烘烤着地面。从早到晚,我麻木地重复着同样的程序:从卡车上接过厚重的木扳,扛到锯木机前,再返回原地继续搬运,刚想歇一下喘口气,另一卡车的木板运到,等着卸货。一天下来,常常累得不想说话。”周成刚回忆道。 眼看一年半的留学生活即将结束,周成刚开始为未来打算,他向上海东方电视台投去简历,并很顺利获得国际部记者兼主持人的工作。就在收拾好行囊,准备飞回国内的前两天,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周成刚意外地接到来自英国伦敦BBC总部的电话,对方告之他已经被录取成为BBC亚太部记者。 放下电话,周成刚有些恍惚,慢慢才回想起8个月前在悉尼参加的BBC的考试。“考试现场不下几百的考生个个跃跃欲试,胸有成竹。其中不乏入行多年,经验丰富的记者,而我只是一个还未毕业,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当时,自己并不是太自信,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周成刚说道。多年之后他才得知,自己是当年澳大利亚惟一一名被BBC录取的记者。 来自伦敦的意外消息又一次让周成刚在既定轨道上急转弯。BBC这一新闻重镇的魅力吸引着周成刚来到伦敦开始了一名记者的梦想之旅。 “BBC的高效是有目共睹的,但高效的背后则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强度和速度。在BBC没有人手把手地教你,你只能自学成才。”周成刚说。 周笑称在BBC亚太部工作时,每天早晨8点至中午11点都像在和时间赛跑。接到选题、查找新闻背景、拟定采访提纲、进行电话采访、录音合成直至节目播出,没有一点放松的机会。工作前三个月,周成刚忙得几乎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我通常是先做国际电话采访,然后立即把稿子翻译成中文,几乎是过目成‘译’,同时十指还要不停地在键盘上敲击。一个节目从采访到制作都要由一个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由于当时电台还没有数字合成设备,记者只能用刀片将有用的素材切下粘贴在一起,有时候由于过度紧张,手上留下不少刀口。”周成刚回忆道。 眼看渐渐熟悉了BBC的工作,并即将被提升为高级记者,周成刚又一次面临人生急转弯。与周成刚中学同班的俞敏洪动员他回国加盟新东方。“英国政府规定,外国人如果在英国一家大公司连续工作4年,就可以拿到英国的永久居住权,这也就意味着将来能成为英国的公民。”周说道。“但最终,埋藏心底已久的回国的渴望让我决定回到祖国寻求发展机会。” 2000年8月,周成刚告别两年记者生涯,回到北京。鉴于其丰富的高校从教和留学经验,新东方高层决定由周成刚主持创建新东方京外的第一家分校上海新东方学校。2000年的上海,英语培训学校群雄逐鹿,沪上老牌的,新生的培训学校近百家。尽管已有近7年的历史,在业界也算佼佼者,新东方要想在上海分得一杯羹也面临着相当的压力和难度。 “当时,新东方正处于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京外校区的第一个试点对之后的其他分校起到关键的示范作用。我的压力可想而知。”周成刚说。 从第一张课表的编排到第一个员工的培训,周成刚都亲历亲为。如今,在众多培训学校销声匿迹的时候,周成刚硬是让新东方在上海扎稳脚跟。 2003年年底,在上海战功累累的周成刚被调回北京担任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这一新东方最受关注的职位给周成刚带来更大的挑战,他的视野不再只限于上海,而是要放眼全国,做好其他十几个京外分校的监管和协调工作。据周成刚介绍,至今年年底,新东方将在长春、济南、哈尔滨等五个地区开办分校,其京外分校的规模将达到18家。 对于新东方的发展,周成刚胸有成竹,他认为新东方目前最急需的两项举措就是完善课程标准和机构管理体系。 “麦当劳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的支撑。小到食物的制作,大到分店的管理都有一套白纸黑字的科学的标准。随着业务的扩大,新东方急需制定一系列标准,比如老师如何培训、课程如何设置、课程时间如何安排等。有了一纸标准,任何事情都可以有章可循。”周成刚解释道。 从1993年创立直至现在,新东方发展得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制度和管理。周成刚认为管理体系化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职业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一个已经有十年发展历史的学校如果机制不健全,部门设置松散,各部门独立为政,彼此不搭界,就会使得学校在运作中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周成刚说道。 如今,周成刚再一次立于人生的一个颠峰,新东方频繁换帅的历史让他在上任校长伊始就无法回避灼热的“镁光灯”。这次,扛着红旗的仍是俞敏洪,而冲锋枪则交到周成刚手里。作为一个庞大机构的领军人,周成刚决不满足于死守阵地,他要成为站在业界前列却依然不断创新的拓荒者。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英语系,后留校任教,曾主编《英语文摘》,并有多部译著出版。1995年赴澳大利亚留学,获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传播学硕士学位。1998年起任BBC(英国广播公司)亚太部记者和节目主持人,2000年8月辞职回国加盟新东方,任上海新东方学校校长。在其带领下上海新东方获得迅速发展,三年累计培训学员近20万人次。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