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来了,法国的那几位故人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陈杰杏
  让·米歇尔·雅尔独具魅力的激光音乐似乎还在紫禁城上空回荡,熙攘的人群在印象派绘画珍品前流连忘返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时光流逝,历时近一年的“法国文化年”活动日前已圆满闭幕了,留给我们回味的是那些飘荡着浓郁法国风味的文学作品。

  杜拉斯,我的情人

  作为“中法文化年”又一重头戏,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夏季隆重推出了《法国小说大师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子,堪称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已故著名翻译家王道乾先生的译本亦为该系列丛书增色不少。王道乾先生晚年翻译的《情人》在翻译界和小说界久负盛名。

  《杜拉斯作品系列》7月首版的第一辑书目包括:《广场》《夏夜十点半钟》《广岛之恋》《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劳儿之劫》《情人》和《写作》,共7册,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杜拉斯不同生活时期的个人风格和小说特质。

  《情人》的女主角当然印上了清晰的杜拉斯烙印,却远不能涵盖这位法兰西女子的多彩人生和飞扬才情。92年前,杜拉斯出生在越南,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遥远东方度过的童年对杜拉斯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从16岁杜拉斯在湄公河的船头邂逅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段爱情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她为情所困的宿命。

  杜拉斯的文学之路起步得并不顺畅,作品屡屡被出版社拒绝,直到1943年,她才出版了《厚颜无耻的人》,而她为中国读者所知则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琴声如诉》等作品中译本的出版。1984年她凭自传风格浓郁的《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而受到法国文坛瞩目,才真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她的文字个性色彩强烈,表达方式颇为极端,风格前卫,后来被冠以“新小说派作家”称号。

  和米兰·昆德拉相似,杜拉斯的作品对80年代的中国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情爱观、生活哲学影响了很多中国的年轻人。

  王小波生前多次在随笔中谈到杜拉斯及其作品,并认为杜拉斯和伊塔罗·卡尔维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等代表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王小波同时对王道乾的译本赞不绝口。女作家洁尘说:“杜拉斯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这种影响还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萨特,世纪的良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了让·保尔·萨特的《寄语海狸》《萨特文集》《萨特读本》等一系列融思想性、欣赏性于一炉的著作。

  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萨特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抉择,人的存在价值有待自己去设计和创造;他认为选择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毕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萨特的存在主义首先意味着独立思考和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萨特的作品汗牛充栋,《萨特文集》《萨特读本》等书选编了对了解萨特的学术思想至关重要而又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些文本。这部篇幅不大的选本,能使不太熟悉萨特的读者对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作家获得一个基本的概念。

  蒙田,诗意的栖居

  译林出版社推出的《蒙田随笔精选》《黑皮肤,白面具》《全世界受苦的人》等法国文学、社科类书籍,也很受读者欢迎。

  米歇尔·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欣赏。他以对人生的敏锐触觉,记录了自己的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历史证明了蒙田随笔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是不加雕饰、富于生活情趣的。这次推出的《蒙田随笔精选》筛选了全集中的精华部分,约二十余万字,便于读者领悟蒙田随笔的精髓。

  《黑皮肤,白面具》是法国思想家、精神病医生弗朗兹·法农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上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该书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对于当今作为法国公民的有色人造成的心理伤害。

  《全世界受苦的人》是法农在生命最后时期的著作。法农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揭露欧洲人对第三世界长期的殖民统治对于非洲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从而指出,第三世界人民争取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其路漫漫。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