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冲奥”关键看翻译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李立
捧得一尊金灿灿的奥斯卡“小金人”是许多电影人心中的梦想。近日,由陈凯歌执导、耗资3.4亿元的电影《无极》(Promise)作为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唯一影片,被正式送往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冲奥之旅”。业内专家表示,影片的英文翻译对于该片能否最终折桂至关重要。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国际交流处业务主管刘春向记者介绍,中国电影赴国外参加任何奖项评审前,都需具备完整的中英文片名和配备翻译准确的英语字幕。电影局通常会对影片的英文片名进行两方面的审核:一是看语法是否正确,二是看片名是否与影片内容相符。而片名翻译的艺术性和英语字幕的翻译质量则一般由制片方自行把关。
随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被介绍到西方,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如何恰当准确地用英文再现电影内容对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十分关键。那么国产电影是如何翻译成英文的呢?曾成功制作《大腕》(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英雄》(Hero)《天下无贼》(A World Without Thieves)等影片的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的副总裁徐立向记者透露,影片剧本完成后,制片方通常会请业内比较认可的有影视翻译经验的人士进行全文翻译,译本完成后由制片方、海外合作方和导演进行共同审定,并确定最后的英文片名和剧本。“如果顺利,整个翻译过程大概需用两个月的时间。” 徐立说。
尽管大多数制片方越来越重视影片的英文翻译,但中国电影的翻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曾翻译《成长的烦恼》《卡萨布兰卡》《大饭店》等诸多家喻户晓影视剧的知名学者钱绍昌教授对此深有感触:“某些影视片翻译水平太差,不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有的甚至语法不通,以至于英文字幕外国观众完全看不懂,如坠云里雾中。”
对于影视翻译的标准,钱绍昌教授告诉记者,一是要做到“对”,即翻译要准确,二是要做到“好”,即翻译要传神。电影片名的翻译首当其冲受到观众的关注。片名很多时候不能直译,而要根据剧情内容来定。“例如,《霸王别姬》的英文片名为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了,我的小老婆),Concubine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在西方则带有贬义色彩,因此可以考虑改为Farewell My Dearest。再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就是直译,原文‘龙’和‘虎’都是指强者、英雄,而在英文中,Tiger并不是中国文化中的‘百兽之王’,Lion才代表强者。Dragon在英文中是一种怪兽、恶魔,也带有贬义。再举《刮痧》(Treatment)为例,Treatment是治疗的意思,并没有完全表明中文片名的含义,而且影片中多数西方人并不认为刮痧这种中国比较原始的方法是一种治疗方式。因此,可以考虑改为Primitive Treatment或者Oriental Treatment等类似的表达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中国电影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化翻译队伍的缺乏。曾翻译《亚瑟王》《烈火雄心》等进口大片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影视译制专业的顾铁军副教授向记者表示,国内的英翻中队伍比较完善,例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等都拥有优秀的英翻中译制队伍,他们能够为外国电影配上十分贴切的中文对白,但目前专业化的中翻英译制队伍还相当缺乏,有些中国电影外文字幕的翻译质量欠佳,在为中国电影录制外语配音领域更是空白。据顾铁军介绍,目前我国正大力支持电影生产厂家将影片出口到国外,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向国外电影发行商宣传推介中国电影。但绝大多数被推荐或出口到国外的中国电影只是加上了外文字幕,很少带有外语对白配音,这既与国外观众看外语电影的习惯有关,也说明我国在为电影配外语对白方面还很欠缺。“目前国外生产的DVD电影光盘通常同时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言的对白声道,希望中国电影出口国外时也带有多个外语配音声道的选择。”顾铁军说,“同时国家还需加大对优秀电影翻译人才的培养,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