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礼貌
本文作者: 陈德彰教授
栏目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一些用法和表达上有较大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容易造成误解。“恍然大悟”栏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德彰教授主持,他从很多中国人易产生误解的词汇或句子谈起,指出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从语言、文化等角度分析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答疑解惑。
遇到陌生人敲门,中国人通常会问:“请问,你找谁?”或“你有什么事/有何贵干?”可是,英美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会说:“Who(m) are you looking for?”或“What business do you have?”,通常,西方人认为来者不一定是找人的,也许是推销产品或问路的,因此他们一般会问:“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这两句英语使用的场合很多,商店、餐馆、酒吧、宾馆等的服务员都会这样发问,而其相应的汉语则应根据具体情景有所变化,如“您想买/吃/喝点什么?”或“您需要帮助吗?”(最后一句多少带有直译过来的欧化成分,因而不太自然。)
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各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习惯。按语言学的说法:交际双方会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是在不同的语言里,这种原则的体现方式并不一样。
比如中国人会客气地问:“请问您贵姓?”(现在也有不少人说“请问,您怎么称呼?”)英语里没有“your honorable name”之类的说法,要表达礼貌可以用情态动词may:“May I have/ know your name, please?”至于“府上”“贵公司”“令尊”“大作”之类,英语里统统没有,一概使用your 一词。
汉语中表示自谦的“寒舍”“敝号”“家父”“拙文”等在英语中一概以my一词形容。不管是皇帝自称的“朕”,平头百姓用以自称的“小民”“奴才”,或是谦称的“在下”“鄙人”“晚生”“愚弟”“老朽”“贫僧”等,英语里只用一个“I”(英语中唯一单个字母组成的词,而且永远大写)以不变应万变。
汉语中“你”也有一个对应的尊称“您”,而英语“you”却没有对应的敬语(法语有vous,德语有sie)。
另外,我国商场里的营业员问顾客:“您(想)买点什么?”是很自然的,可是,如果西方的营业员问:“What do you want to buy?”则会被认为很不礼貌, 西方人认为“Can I help you?”才是得体的表达。其实顾客决定要买某样东西,也不用buy一词,而说:“OK, I’ll take this (one).”
记得几年前《中国集邮报》登过一篇文章,说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如何“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证据是那位作者给克林顿写了一封信,不久即收到“亲切而热情的”回信。那篇文章举证说:“信的开头称呼我‘亲爱的张先生’,而信末尾的署名是‘你真诚的克林顿’,最后亲自签名。”
这位张先生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可真是自作多情了。原文的Dear Mr. Zhang是英文书信中最常见的抬头,对陌生人都这样称呼,大概相当于汉语中的“台鉴”。
英语中有“dear John letter”一说,指的是“(女孩给男朋友或情人的)绝情信”。虽然这样的信仍会以dear开头,但其中绝没有“亲爱的”之类的含义,John则是最常见的英语男子名。信中落款的“Yours Sincerely”和原来字面意义“真诚的”毫无关系,犹如中文的“此致敬礼”。在中国,如果有一位领导人给你的信以“此致敬礼”结尾,你一定不会认为他真的会向你敬礼吧?
此外,美国总统每天都会收到无数封市民信件,这些信件均由专门部门处理,以总统的名义代复,连签名都由机器代劳。
---------------------------------
陈德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在外交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英汉对比语言学,著作颇丰。个人兴趣爱好极广,曾在多家媒体主持英语语言类栏目或为其撰文。目前担任《环球时报》“翻译辨误”专栏主持、中国日报网站“翻译擂台”特约专家等。
| ![](/images/fix10.gif)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