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困生现状
本文作者: 广东省江门一中 李柏榆
据统计,“学困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5%至10%,这部分学生历来都是困扰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棘手问题。教师科学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发现他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引导并帮助他们转化,无论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的理论依据
1.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JNFlavell)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及调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
2.成功智力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nberg)的成功智力理论,一个人只要能够在自己选择或创造的领域中有所发现就是聪明的表现;只要确定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并实现了目标,就是取得了成功。研究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自主选题、自主探索,要求其通过小组协作等实践方式发掘自身的潜能,为转化“学困生”打下基础。
“学困生”成因分析
1.内部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成绩落后92.7%的原因来自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包括:
(1)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兴趣与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兴趣往往更多地受父母启蒙教育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2)自信心不足
“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3)意志品质薄弱
不良意志品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学生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缺乏应有的行为控制能力。
2.外部因素
“学困生”的出现,内因固然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因主要是:
(1)教育内容单一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非升学科目往往名存实亡。
(2)教育空间封闭
学生被封闭在学校和教室中,对外界知之甚微,实践性智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3)评价手段不科学
学生学习水平往往凭分数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教师可将其特有的开放性、探究性及实践性引入传统教学,以此作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的学习动机。
转化的途径和策略
1.转化途径
在“学困生”转化试验中,笔者所在的学校首先选取了35个“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之后在同一年级的中、英、数、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中通过两条途径开展。
(1)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转化工作,即帮助学生在研究相关课题,如生物学科个案、地理物学科个案、英语物学科个案等过程中得到转化。
(2)在实践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即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在各学科中为他们创造条件,激发其提出感兴趣的课题。
2.转化策略
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以下策略:
(1)扬长避短策略
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观点,个体智力是有差异的,但只要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弱势,相异的个体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法,以其个人优势弥补其短处。
(2)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与相互促进,避免一般课堂中的竞争气氛。
(3)实践活动策略
语言实践是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多项实践活动,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成为研究性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者。
研究结果分析
回顾利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困生”的过程,我们深深感到,研究性学习是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学习方式的良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转变了学习态度,掌握了学习方法,还认识了自我潜能,促进了个性发展。分析转化工作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
1.研究性学习开发了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发展角度看,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多认识些字,或多做些题对其一生的发展和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研究性学习优化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外界因素
通过小组协助学习,“学困生”不仅改善了同伴关系,避免因课堂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劣势,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理解,还由此得到了老师与同伴的关注,增强了他们自我表现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在某中程度上克服了他们失败者的悲观心态。
3.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
研究性学习克服了学科分科过细的缺点。多种学科知识相融合,学习内容接近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还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
征稿信箱:teacher@21stcentury.com.cn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