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汲取多元翻译理论 构建互动交流平台

本文作者: 编辑 邵金荣
  为了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的英语教学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本报特开辟“学术前沿”专版,每期选登国内主要英语教研和学术期刊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摘要(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满足广大英语教师了解学术界最新动向、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以及改进教学技能的需要。   ---------------------------------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谈本科翻译教学如何把握翻译标准   国内翻译理论界已经认识到并没有绝对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贯彻到翻译实践中去,并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翻译水平,翻译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国内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不断深入   1.辜正坤的“翻译多元标准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在“翻译多元标准互补论”一文中提出:翻译的绝对标准是原作本身;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辜文虽未列出可操作的具体翻译标准,但却为以后的翻译标准研究做了铺垫,即它倡导一种多向性的思维方式,号召译界从哲学的、逻辑的、思辩的角度去开阔翻译理论问题研究的视野;二是文章提到了要根据“特定的翻译功能、读者层次“等因素来思考“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翻译标准”。   2.杨晓荣的“条件论”   杨晓荣在文章《翻译批评导论》中提出“条件明确则标准明确”,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翻译教材及其中体现的翻译标准   1.传统的“忠实通顺”说   1980年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的编著者张培基和喻云根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其中,忠实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原作所反映的思想和观点及原作的风格等。   2.翻译教材体现出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不断深入   (1)陈宏薇编著的《汉英翻译基础》(1998年)   本书总结出汉译英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突出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所具备的意义和功能”。   (2)王宏印的《英汉翻译综合教程》(2002年)   王氏认为,“翻译的基本手法和一定的文本相对应。”在书中,他详细列出了常用的五种不同文体应采用的翻译手法和基本要求。   (3)李长栓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004年)   该教材主要从三方面探讨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及汉译英时所采用的策略。   一是生成的译文要“符合原文功能”。二是在保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先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编辑、修订。三是译文的语言应朴实、规范、简洁、准确,译者可对浮夸的原文进行改写或重写。   总体而言,以上三种观点本质上都贯穿着“功能一致”的思想。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体语篇所预期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决定其翻译标准”。目前,这一认识已经开始在翻译教材中得到采纳。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原文的交际意图,同时又能正确使用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他们就能更快地达到各种文章的翻译要求,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许宏   选自《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   本文主要探讨读者借助网络提供的特别空间介入文学翻译批评的积极意义,以及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必须应对与思考的一些相关问题。   网络文学批评的类型与特点   就目前网上展开的有关翻译的讨论或批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引导讨论型   在有关出版或图书销售网,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等,在其网站开辟的翻译图书评论区内,转载选自报刊杂志的某篇评论文章,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类网络批评是在积极的引导下进行的,讨论重点突出,读者评论也较理性,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批评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主题探讨型   读者以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反响的某种翻译作品或在读者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的某位外国作家为中心,通过网络自动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松散圈子来展开探讨。   这类翻译批评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一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二是情感性强,容易出现偏激;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入地对作品展开探讨。   3.私语批评型   这类的批评文字常见于个人开设的网页,带有“日记”的属性,在表达上具有明显的“私语”特征:有感而发,娓娓道来,语气冷静,稍有偏激。   网络文学翻译批评的意义与局限性   网络批评的积极性显而易见。如网络批评有助于促进更多的读者关心和理解翻译,有助于丰富翻译批评的形式,并有助于开拓翻译的可能性,提高翻译质量。   但是,网络批评也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如从众性、粗俗性和言论复制性。   关于网络文学翻译批评的几点思考   1.网络批评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网络批评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有利于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流通,因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翻译过程,不是由原文到译文的封闭的语言转换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包括文本选择、生成和传播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语文本的读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针对这个复杂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现象、任何因素所发表的看法或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积极的意义。   就此而言,读者作为批评的主体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理应得到翻译批评界的关注和肯定。   2.翻译批评理论界应参与构建多元互动的翻译批评公共空间   为了保证文学翻译网络评论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理论界应从以下几点做起,参与构建多元互动的翻译批评公共空间:第一,高度关注网络批评,敏锐地掌握网络批评的发展趋势。第二,与有关出版社一起合作,完善译文交流空间。第三,积极介入网络评论,引导读者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第四,及时发现网络批评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对翻译的热点问题即时表明立场,发表观点。   
南京大学 许钧 高方   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翻译   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翻译质量评价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传输活动。作为翻译对象的原文文本,总是深深烙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总是包含着作者的主旨思想、感情色彩、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将这样的文本引入一个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要原原本本地“再现”“复制”,是不可能的。   误译不可避免   在翻译实践中,误译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名著名译也未能幸免。如在朱生豪翻译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句话You kiss by the book (你连接吻也说得头头是道,真好像学过这门学问),由于他把kiss by the book 和kiss the book相混,整句话被误译为“你可以亲一下圣经”。   由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诸多特殊性,汉译外的问题更多。如钱钟书的《围城》虽由外国人和中国人合作译成了英文,但译文中还是因理解和表达造成了不少误译。   误译存在的合理性   为什么会出现误译呢?这是因为翻译中存在着制约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主要有:   1.语言引发了可译和不可译的争论   语言其实是翻译的最大障碍,正是语言引发了可译和不可译的争论。不同语言之间,由于形式不同、语音不通、语法不同、结构不同、词义不对应等原因,造成了诸多的语言障碍,这些障碍中的一部分是无法逾越的。   2.文化不同常常会出现文化错位,给翻译设下险境   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习俗、宗教,甚至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常常会出现文化错位现象,给翻译设置障碍。   3.译者按照主流意识形态处理原文文本中的外来意识形态,使译文叛逆原文   意识形态是脱胎于一定社会和文化下的产物。任何阶级都不希望引进与本土的意识形态有冲突的异域文化。“所谓两种文化的交流,其背后都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王东风,2003:17)。   在这一对抗中,译者唯一的出路是屈服,按照主流意识形态处理原文文本中有“侵犯行为”(雨果语)的外来意识形态,使译文有意叛逆原文。   缘于此,翻译家叶君健在翻译《安徒生童话选》时,将其中浸润基督教思想的故事进行了改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本描述的是丹麦大众期望救世主援助,以解除贫困和灾难,在译成中文后,小女孩却成了受迫害的下层人民的代表。   4.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制约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翻译其实也是个追求真理(忠实的译文)的过程。译者作为认识主体,有一个认识、解读原文文本的问题。由于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经验、实践因素的制约,其对原文文本的内容、形式、感情、风格的认识必然是有限的、不充分的。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译者能力的提高,认识水平也会提升,但是,对于原文文本的认识也只能是近似的。   但是,承认误译存在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说这些误译是对的。合理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5.误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得以纠正   误译(除了因语言和文化障碍造成的不可译部分之外)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的误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会被发现、被纠正。   如何评价翻译质量   正确评价翻译质量,关键是要区分合理的误译和不合理的误译。   1.合理的误译   一般认为,由意识形态引起的误译是合理的误译;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还不足以达到正确解读原文文本而出现的误译也是合理的误译。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是指译者个体而是指人的整体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另外,由于无法跨越语言文化障碍所造成的误译也是合理的误译。   2.不合理的误译   然而,由于译者没有吃透吃准原文词句,没有正确理解语篇而造成的误译是不合理的。   误译不可避免是客观事实。但是,减少不必要的误译、提高翻译质量却有赖于译者的主观努力。   
广西民族大学 黄天源   选自《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