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剑锋从磨砺出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王昕
刘习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1960年至1990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翻译、编辑、记者、拉美部副主任、副台长、代理台长等职。1991年5月,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长期从事口译工作,参加过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如《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翻译多部拉美文学作品。主要译著约300余万字。 --------------------------------- 在刘习良的翻译经历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上世纪70年代参与《毛泽东选集》一、二、三、五卷西班牙语版的翻译工作,以及80年代译介众多拉美文学作品。 早在1966年,刘习良就参与了《毛主席语录》的翻译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集中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外语人才历时近四年翻译《毛选》一、二、三、五卷。通晓西班牙语,又积累了多年翻译经验的刘习良再次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次不仅是参与翻译,还参加定稿工作。 “开始真是很担心,困难也很大,以我们当时的知识积累根本就不可能翻译得很到位。几个专家把握的标准也不一样,有的要求直译,为了保持译文的‘忠实性’,就是译文别扭也在所不惜;而有的则倾向意译。因为怕出错,一篇文章的翻译定稿要经过十几个人手,大家逐字逐句反复讨论,从重音、标点到重要概念反复掂量。这种精雕细刻的工作对我的业务提高帮助很大。”刘习良回忆道。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一批拉美作家发表了一系列享誉世界文坛的文学作品,被世界文学界称为“拉美文学爆炸”。这一文学现象在近20年后才为国内所了解和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文学界及译界旋即掀起了一股介绍和研究拉美文学的热潮。 “那时,‘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新名词立刻在学界流行开来。这之前,我只听说过19世纪以前的作家如塞万提斯、加尔多斯等;对于整个拉美文学,也仅知道‘三大进步诗人’,而对‘文学爆炸’期间的作家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几乎闻所未闻。”刘习良说道,“当时,很多译界的学者纷纷开始从事拉美文学的翻译,我也跃跃欲试,翻译的首批作品就是马尔克斯的三篇短篇小说《咱们镇上没有小偷》《礼拜二午睡时刻》和《纸做的玫瑰花》。” 1980年初,在继三篇小说译文在上海《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后,刘习良又相继翻译了墨西哥、智利等作家的小说作品,其中,在翻译危地马拉著名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玉米人》时,刘习良经历了一段“艰难跋涉”的历程。 “翻译过程可谓‘苦难’重重,除了作品本身语言艰涩之外,最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对当地印第安人的社会风俗和生活细节十分陌生;其次是我们不了解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另外,我们对阿斯图里亚斯的创作经历及其创作《玉米人》的意图缺乏基本认识,这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刘习良说道。 除了翻阅有关危地马拉历史及现状的书籍外,刘习良还多次向外国朋友请教。“我的妻子曾接待过一位危地马拉客人,向他提了200多个语言问题,他都热情地做出了回答。有的问题引得他哈哈大笑,据他说,除了他那样地道的危地马拉人,其他拉美国家的人恐怕也弄不懂那些方言俚语。” 刘习良说道。 经五易其稿,1984年,刘习良终于完成该部作品的翻译。广西漓江出版社于1986年将其收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1991年,这部作品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此外,刘习良还翻译了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哥伦比亚当代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恶时辰》和其代表作《百年孤独》的片断,以及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小说《幽灵之家》等作品。刘习良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在传播拉美文学方面相当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 译协将从学术性向行业性拓展 如今,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翻译事业和翻译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和发展,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这种新形势给中国译协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004年11月,在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刘习良当选为中国翻译协会会长。作为这一我国翻译领域全国性团体的领导,刘习良向笔者介绍了该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学术性仍是今后中国译协性质的主要特征。因此,促进翻译人才、翻译研究人才、翻译师资队伍的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组织高质量、高品位学术活动,整合学术资源,推动翻译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促进翻译学术繁荣与进步仍是今后中国译协的主要任务。其次,中国译协章程修改草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明确了中国译协作为学术性兼具行业性的性质和进行行业指导、参与行业管理的职能。这表明译协的性质将从学术性向行业性拓展和延伸,译协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能在扩大。”刘习良介绍道。 除了自身发展之外,刘习良认为中国译协还应积极与国际翻译界展开交流与合作。“中国译协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与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翻译同行和翻译组织多方面沟通与合作。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在国际译坛上,能够闪现更多中国学者的身影,能够回响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中国译协应在这方面做更大努力,服务好,搭好台,使中国的翻译学术研究、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行业管理不断取得进步。”刘习良介绍道。 2005年8月3日,在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举行的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正式成员大会上,国际译联会员一致通过中国获得2008年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办权,中国上海将作为此次大会的举办城市。 国际翻译家联盟是国际上权威的翻译工作者联合组织,目前拥有120余个会员组织。世界翻译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国此前从未申办过世界翻译大会,世界翻译大会也从未在亚洲举行过。刘习良告诉笔者作为此次中国竞选的劲敌,阿根廷早在1999年曾提出申办大会未获成果,之后再次提出申办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而中国2004年才正式提出申办。为了让国际译联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翻译界影响力的日趋增强,中国译协首先举办了一系列“预热”活动以展示中国翻译界的成就和发展。 2004年10月底的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和首届中国翻译成就展在北京相继拉开帷幕。中国译界的丰硕成果和译协良好的会议组织能力都给应邀前来的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贝蒂科恩女士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她就曾表示认为中国胜出的可能性大于阿根廷。 8月2日,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在芬兰坦佩雷召开,中国译协又强势出击,相较于上一届10人代表团的阵容,这次派出了42人组成的强大阵容;提交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比往届提升了一大步。 申办成功后,在刘习良的带领下,译协又开始为迎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目前,大会筹委会和相关工作机构已经组建完成,并制定了详细的筹备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确定了大会的主题(翻译与多元文化)和徽标,开通了大会中、英、法文网站等。面向国内外开展的大会学术论文的征集工作和招商、招展计划目前也已全面启动。 “筹备并主办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译协扩大影响,获得更好发展的契机。我们有信心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办成国际译联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大会,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贡献,也为中国译协的更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刘习良说道。 翻译评估委员会即将成立 如今,我国现有聘任在岗的翻译专业人员约5万人,另有5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有翻译服务单位3000余家,年经营额约130亿元。尽管“翻译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和产业门类只是近年来才逐渐得到认可,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翻译产业的发展速度却是迅猛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属于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余家。有信息资料反映,2003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产值为110亿元人民币,2005年可能已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些数据未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确认,只作参考,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翻译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 然而,相比较于翻译市场的繁荣景象,刘习良更关注这繁荣背后仍存在的大量问题。 今年春节期间,他曾和中国译协秘书处的同志到医院探望季羡林先生。季老十分关心翻译质量问题。早在1994年3月,季老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翻译的危机》。对当时的翻译质量,尤其是是否忠实于原文,表示担忧。这次见面,季老再次向刘习良询问如今翻译市场的质量把关和规范问题,根据所收集的材料,刘习良如实答道:“并不乐观。” 在刘习良看来,翻译质量的问题与翻译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制度、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和机制、翻译服务国家标准尚未形成体系、高水平的翻译专业人才和翻译专业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翻译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未能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和翻译资源相对分散是目前翻译市场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面对这诸多问题,译协在规范我国翻译市场和翻译行为方面将会有哪些举措呢? “为切实履行行业管理的职责,中国译协于今年初专门成立了行业管理办公室。今后,中国译协将加大参与翻译行业管理的力度,制定翻译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团结全国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和翻译机构、企业,积极投身于翻译行业自律与行业管理的行动中来。另外,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从2003年起致力于翻译服务行业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翻译服务规范 第一部分 笔译》和《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这两个标准已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于2003年11月和2005年6月正式公布。口译服务等国家标准也将陆续出台。”刘习良说道。 国家标准、制度一旦形成,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是保证相关标准、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为此,刘习良告诉笔者中国译协近期拟成立翻译评估委员会,汇同国家相关部门,对翻译作品的质量、翻译人才教育培训、翻译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评估,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信息和法律支持,切实保障翻译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全国广大翻译工作者、翻译机构和翻译企业的代言人,中国译协还将更多地组织各类公益活动,通过组织活动,使社会对翻译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翻译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中国译协倡议建立对优秀翻译作品、学术著作、优秀翻译工作者、翻译机构和翻译企业的奖励制度,以弘扬先进,努力使翻译界形成严肃认真、积极健康的学术和行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做大做强我国的翻译产业,首先必须对我国翻译产业的现状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刘习良向笔者透露,译协正准备编写《中国翻译年鉴》,并愿意与相关方面合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并规划翻译产业的发展方向,协调各方面的资源,逐步引领翻译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