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大会呈献快乐大餐
本文作者: 编辑 王晓珊
如果你看过马戏团的表演,你一定会被舞台上那些脸上涂着油彩、梳着怪异发型、身着肥大艳丽的服装、表演各种滑稽动作的小丑们逗得哈哈大笑。日前,来自拉丁美洲的约400名小丑演员在墨西哥城参加了该城主办的拉丁美洲小丑大会(Latin American Clown Convention)。在为期4天的大会上,小丑们用滑稽可笑的表演给观众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欢乐。
小丑表演(clowning)据说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斯巴达(Sparta)就已经出现了流浪小丑(strolling clown),希腊语中称为“deikeliktas”,意为“表演者”,他们可以扮演士兵、傻子、巫师、奴隶等各种角色。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初期,欧洲国家的宫廷里出现了专为君主、贵族等表演的弄臣(jester)。弄臣们通过幽默、诙谐的演绎手法去讽刺社会现实,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现代小丑的服饰就来源于当时弄臣表演穿着的“标准制服”——绿色与橘黄色交织的彩色上衣(bright green and saffron colored coat)、齐膝短裤(hose)和一个顶端有铃铛的兜帽(a hooded cap)。
当然,绝大多数的小丑属于街道艺人(street performer)。他们大都怀有一身“绝技”,如表演魔术(magic)、歌谣(ballad)、木偶戏(puppetry)等。他们的表演技能后来成为现代马戏团小丑表演(circus clowning)的重要部分。
16世纪时,意大利的喜剧开始萌芽。“clown”一词原指“呆子”“乡巴佬”(clod),由于这些村夫看上去很滑稽,于是喜剧演员开始模仿他们的动作,这些演员就成了戏剧中的丑角(clown)。此前,“zany”“jester”“fool” “minstrel”“mime”等词都曾是“clown”的代名词。16至18世纪初是意大利喜剧的繁荣时期。喜剧中有两种经典的丑角,即第一小丑(Pierrot),又称白脸小丑(whiteface clown)和穿着补丁衣服的第二小丑(Harlequin)。第一小丑是聪明、爱捣蛋的男仆人; 第二小丑是愚蠢的男仆人, 他经常被第一小丑戏弄,成为他恶作剧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法国的游乐场(fairground)中也出现了即兴表演杂耍的小丑。18世纪时,这种即兴表演的剧场受到当权者的攻击,一种相对固定的剧场垄断了戏剧市场。不得已,游乐场的小丑们采取了哑剧(pantomime)的表演形式。1768年,英国人Philip Astley将小丑表演中的喜剧成分和杂技成分融入到马术(horsemanship)中,这种表演立刻受到欢迎,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戏(circus)诞生了。马戏团的小丑们身着古怪的外套,打扮成各种怪异造型,表演一系列滑稽动作来逗乐观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戏表演在美国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美国已经拥有了约200家专业的马戏团。1968年,Irvin Feld创立了第一所小丑大学——Ringling Brothers and Barnum & Bailey Clown College。小丑大学通过开设一系列专业课程对丑角表演者进行正规的技能训练,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小丑表演技能
套圈 hoopla
杂耍 juggling
杂技 acrobatics
扭曲身体 contortion
转玩具球 balloon twisting
走钢丝 tightrope walking
驯兽 exhibiting trained animals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