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语用学理论 培养外语交际能力
本文作者: 南京大学 陈新仁
编者按:培养外语交际型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学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结合语境、以得体性为标准来教授语言。本文作者首先运用具体实例,分析了教师从语用学角度教授外语对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培养学生语用意识,进而完善其外语交际技巧的多种有效途径。 ---------------------------------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外语交际型人才,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为重要目标。由此,教师有必要将语用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指导。 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 语言除了结构规则外还有使用规则,前者涉及如何构词、造句、谋篇;后者涉及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前者。 语言是一种资源。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词、语音、语法范畴其实蕴涵着丰富的语用信息,而中国学生却往往不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以well为例,它除了可以用作形容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作为小品词或语用标记语发挥多种语用功能,表示提示说话人出于不得已的迟疑;提示说话人的消极态度或不同见解;提示说话人试图修正对方的话语或信息;提示说话人试图转换话题等。一般来说,中国学生较少使用well的后三种用法。 语言离不开语境。所有词汇、语音、语法等都具有外在的或潜在的语境属性。譬如,像my和book等词可以通用在各种语境中,而mom,amidst或ad之类的词却不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使用的。 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交际 交际是社会人的活动。人们传递的不只是命题性、话题性信息,重要的交际内容还包括人际信息(如说话人或作者对双方社会、情感关系的定位)和认知信息(如对对方背景知识的估测、对对方的兴趣、动机等的把握)。 以Would you give me a call tomorrow?为例,说话人不仅发出了请求对方第二天给自己打电话的话题信息,而且还定位了双方的距离(人际信息),即他们并非十分亲近,否则就会说成Give me a call tomorrow了。 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而不是句子。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可以通过一个语句来执行,也可以通过多个句子来实现。句子之间的从属关系实质也是言语行为之间的从属关系。语篇不只是一个语义单位,更是言语行为事件的体现方式。 下面,笔者结合New Concept English第一册的Lesson 87中的一段对话,来进一步阐述采用语用视角教授外语对发展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人名前的数字为本文作者所加)。 1 A: Is my car ready yet? 2 B: I don't know, sir. What's the number of your car? 3 A: It's LFZ 312G. 4 B: When did you bring it to us? 5 A: I brought it here three days ago. 6 B: Ah yes. I remember now. 7 A: Have your mechanics finished yet? 8 B: No, they're still working on it. Let's go into the garage and have a look at it. 9 B: Isn't that your car? 10 A: Well, it was my car. 11 B: Didn't you have a crash? 12 A: That's right. I drove it into a lamp-post. Can your mechanics repair it? 13 B: Well, they're trying to repair it, sir. But to tell you the truth, you need a new car! 比较交际双方的第一个回合的交流,我们可了解到,双方的角色定位(顾客和修车行服务生)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实现的:顾客在了解其车是否已经修好时使用了直接提问方法,而不是更为礼貌的May I know if my car is ready yet? 服务生则使用了sir这一敬称。 服务生在第2、4行的提问从交际上讲体现了其积极服务的精神,可以弥补第2行I don't know给对方的消极印象。 第6行的yes不同于用来提示肯定应答的一般用法,而是提示一种自我肯定:服务生在回忆顾客A的汽车,这从其后的I remember now可以得到验证,其中now同样也传达了重要的信息:从忘记到想起的转变。在英语中,使用一般现在时提示现在,使用now就有强调、变化的意味。同样,在第1、7行,顾客A在提问时都使用了yet。在英语中,完成体本身就可以传达“已经”的意思,另外再用already或yet就会产生强调的意味,这也与顾客A非常想了解自己的车是否修好的心情是一致的。 在第8行中,服务生在回答了no之后又补充了they're still working on it的信息,实际上是在宽慰顾客A。garage在对话中虽是第一次提及,却使用了定冠词the来限定,这是因为garage对于交际双方而言都是特定的,是由相关情境决定的。相反,在第12行中,lamppost同样也是第一次提及,却只能用不定冠词来限定。 在第9、11行,服务生两次使用有标记的疑问句(带否定词),表明自己对提问的内容很有把握。 在第10行中,顾客A使用了过去时,是在提示过去的状态已不复存在,换言之,那部车曾是自己的,但现在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well的使用表明顾客的回答将是负面或消极的,其后的内容也证明如此。在第13行,服务生面对顾客在上一行的提问,也使用了well,这与其后的but都传达了类似的负面信息,虽未直接说不能,却表达了这一意思,而you need a new car也间接地传达了相同的意思。 同样在第13行,语用标记语to tell you the truth提示服务生在进一步努力缩短双方的距离(因为熟人之间才吐真言),进而为后面提出建议铺路。 可见,从语用学角度教授这段对话,有大量值得讲解的语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帮助学生领会语言层面以外的人际意义,帮助他们生理解交际者为什么采取特定的语言选择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多角度培养语用意识 从语用学角度看外语教学,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语用意识,这包括: 1.语境意识 语言单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发生在语境之中的。语用学中的语境概念包含语言上下文、交际情境和背景知识等几个方面。首先,词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语篇中,这是语言意义上的“语境”。其次,选词、造句和谋篇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在口语交际中,情境是外显的、可以被直接感知。在书面语交际中,情境是内隐的,虽然存在,却不能被直接观察到,读者需凭借经验和知识来构建对应的情境,如上面对话发生的场所和相关事件。最后,语境还包括我们认知层面上的背景知识或百科信息,正是这种语境知识使得我们能够借助各种知识元素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或理解当前的话语。以对话第7行中的your mechanics为例,说话人的意思并不是服务生自己手下有一些机修工,而是指他所在修车行的机修工。 因此,外语教学需要揭示语境如何使语言简略、信息残缺的语篇变得丰满、充实,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利用各种语境信息。同时,外语教学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如果他们不恰当地估计了对方的背景知识或把握对话情境,就会为交际带来障碍,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2.人际意识 交际发生在社会中。人际交往不是简单的路人交易,交际中有面子需要,也有情感需求。在表达某一交际需要时,我们切不可忽视对方的精神需要。出于人际的考虑,信息传递需要讲究方式,讲究策略。以上面的对话为例,第8和第13行服务生都使用了有关机修工(努力)修车的说明性信息,从而在心理上安慰了顾客。此外,to tell you the truth也让对方感到了自己友善的态度。 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在分析对话等的过程中彰显语言交往中的人际成分,帮助学生领悟并学会运用会话的应对策略。 3.角色意识 一个人往往在社会中承担多种角色,不同的角色由于权利与义务构成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作为上司,在对下属讲话时可拥有直接表达思想的权利,而作为下属,在对其上司讲话时则需要更多地采纳低调、曲陈等言语方式,这种沟通原则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交际中都是共有的。在上面对话中,服务生对sir的使用与顾客较为直接的提问(见第1、7、12行)形成对比,而这与他们的角色是一致的。 因此,外语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了解不同语言表达的社会属性,从而做到得体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4.文化意识 语用规范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禁忌,不同文化中的称呼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上面的对话中,sir在西方文化中是对人的尊称,汉语中对应的表达则包括“先生”“您”等。不仅如此,不同文化中相对应的言语行为,如恭维,往往也有一些不同的实现方式。西方人总体上倾向于直接,甚至是经常略带夸张地表扬对方,并且对于他人的恭维也常常乐于接受,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介绍中西文化在语用规范方面的差异,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语用上的失误。 5.语体意识 语言使用由于场合和交际者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口头交际一般不及书面交际正式。熟人之间在交流中倾向于使用非正式语体或文体,官方语言、法律文牍、学术写作中等则倾向于使用庄重文体。上面的对话代表了非正式语体,具体表现在使用了大量的缩略形式以及诸如第6行中的yes和第10、13行中的well。从交际效果讲,在应该使用正式语体的场合使用口语体,会给人以轻浮、套近乎的感觉;相反,在应该使用非正式语体的地方使用了书面语体,则会给人以呆板、疏远的印象。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具体的场合中得体地使用语体和语言形式,以避免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出现口语化或在口语表达时出现书面化的情况。 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从语用学角度看外语教学,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包括: 1.以言行事的能力 按照言语行为理论的说法,说话就是做事。但是,如何用言语将事做好却是另外一回事。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教会学生如何用外语向不同的人发出请求、建议、邀请、祝贺等,对对方的请求、邀请等表示接受或拒绝,或学会正确地表达感谢和道歉等。 2.会话组织的能力 会话是跨文化交际发生的重要场所,涉及私人交谈、面试和谈判等场合。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教会学生如何用外语开始和结束谈话、如何交接话轮、维持话轮、如何插话、如何转换话题、如何修正话语、如何重新开始谈话等。 3.解读含义的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未必总是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就表示什么。相反,言谈中经常有大量的间接言语。在教学中,教师需教会学生如何在外语交际中结合语境和会话规则去推断对方的言外之意或会话含义,特别是要帮助他们识别那些已经规约化了的间接言语表达方式(如表示反对意见或批评前的客套方式),以避免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对方的话语。 4.熟练交流的能力 发生在真实语境下的交际面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思想表达和话语理解都是即时完成的,不像坐在办公室或家里翻译资料时有时间、有机会查词典或书本。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在课内特别是在课外给学生以大量的外语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在外语交流中的不适感,同时设法增强学生熟练使用外语的自信心。 就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在语用学理论指导下开展外语教学,需要使用直显或含蓄的教学方式,解析、比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语用价值差异,分析各种语境因素对外语使用和理解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交际任务,开展多样的交际活动。以对话中的第1行Is my car ready yet?为例。我们不妨对比下列可能被选择表达方式: a. Is my car ready yet? b. Is my car ready? c. Have your mechanics finished repairing my car? d. Has my car been repaired? a与b都可以用来向对方了解自己的车有没有修好(可能还包括冲洗或美容),以及询问是否现在就可以取回;yet的使用使得前者比后者的语气更强(见前面的分析);c只侧重了解对方的机修工是否完成修车一事,未必包含现在是否就可以取回车的意图;d同样如此,不同的是,说话人并不关心谁修的车。 总而言之,以发展语用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从根本上有别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然而,二者也并非绝对对立。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谈不上发展语用能力。语言知识是基础,语用能力是目标。不能轻易抛弃传统的外语教学,但同样不能满足于语言知识的灌输。对于广大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查询资料、收看影视的工具,而且更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沟通信息、树立形象、建立情谊的工具。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