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1978 007)
本文作者: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许钧 广东外
改革开放30年来,翻译研究在中国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翻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本文统计了30年来中国内地主要外语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国内出版机构出版的翻译研究著作,以及全国重要的翻译理论研讨会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译学所走过的历程作了回顾与梳理,揭示了30年来译学研究所体现的基本特点,并就译学的现状和发展作了简要分析与展望。 一、1978—2007翻译研究论著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30年来,国内共出版翻译论著1575部。从研究类别上看,翻译教材、散论杂谈类论著出版量稳居各年段首位。纵观30年来国内翻译研究论著,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具体特征: 1.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的数量及类型增多,呈技巧类—语言学派—全方位引进的趋势; 2.翻译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翻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3.翻译史研究近十年来发展迅速; 4.翻译教学研究论著近十年取得了零的突破; 5.口译教材数量不断增加; 6.翻译辅助工具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7.翻译批评的理论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8.翻译研究方法论严重缺失。 二、1978—2007翻译研究会议 30年来翻译学研究的学术活动不断增加,每年召开的翻译研究类学术会议总体上呈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影响逐渐深入的发展趋势。首先,从学术会议的主题来看,大体可分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及翻译教学四大主题。其次,学术会议探讨的领域和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1978—2007翻译研究论文 30年来我国翻译研究内容丰富,共有8390篇文章,各个领域研究成果总体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占比重最大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数量稳步增加,说明学界对理论研究日益重视。比重第二大的翻译技巧研究的数量先升后降,实现理性回归。 疑问和焦点之关系 疑问和焦点是语言的两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文通过探讨这两种语法范畴之间的功能与形式上的关系,对历史、方言以及其他语言的种种有关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还尝试探讨制约疑问和焦点联系的认知体制,从而揭示语法的系统特性。 一、焦点标记和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和焦点标记的表达功能非常相似,疑问代词是一个句子所关注的未知信息,焦点标记则是一个句子最重要的新信息。两者都是句子的关注点,差别在于疑问是未知的,焦点则是已知的,它们的共性在句法上有明确表现。焦点的表达手段多种多样,不仅不同的语言所用的手段不同,即使同一语言所用的手段也不一样,概括起来有语音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 二、从历时的角度看疑问和焦点的关系 从历时的角度看,焦点标记倾向于疑问代词结合成复合词,或者语音形式完全融合成一个单一的词。同时焦点标记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疑问代词句法行为的变化,而且也可以解释关系从句的标记常来自疑问代词的现象。 三、疑问代词的共时特征 从共时的角度看,一种语言的疑问代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形式,可以看作是标识其焦点性质的形态标记;如果一种语言是倚赖特定的句法位置来表示焦点的,那么其疑问代词也有强制性的语序变换,从跨语言的角度看,谓语动词之前是最常见的表示焦点的句法位置;英语中的疑问代词也发展成了焦点结构的标记。 湖南师范大学 唐燕玲 新加坡国立大学 石毓智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不等于非任意性 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表明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自然的联系;理论性指语言系统内符号的可分析性和可释性,是语言符号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由于任意性和理据性分属不同层次观念,理据性对任意性原则不构成威胁。由于误读,时常有人用理据性否定索绪尔任意性原则。本文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概念的分析和对比,旨在消除由于对理据性阐释不准确而导致对任意性的误解。 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定义为声音形象和概念的二元结合体,音响形象即能指,概念为所指,二者的关系是任意的。 从索绪尔关于任意性以及任意性与理据性关系的解释中,我们看出理据是语义形成的道理和语义构成的根据,涉及语言符号的可分析性和自我解释性,它并不涉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具体区别如下: 1.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属性,具有普遍性,因此任意性原则适用于一切语言。 2.任意性解释能指和所指的非自然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不受人为因素制约。 3.任意性是较宽泛的范畴,而理据性是具体的范畴。 4.任意性和理据性并非对立范畴。 5.正因为任意性原则始终在发挥作用,语言符号才具有其机制。 6.任意性和理据性作用不同。 大连海事大学外语学院 赵宏宇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胡全生 《翻译:跨文化解释》评介 朱健平教授的新著《翻译:跨文化解释》从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的本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文将重点评介笔者认为书中较重要的内容和观点。 一、由从属走向独立的翻译研究:横向与纵向考察 横向考察发现:在研究对象上,并非传统翻译理论都重源语文本而当代翻译理论都重目的语文本;在研究方法上,并非传统翻译研究只重规定而当代翻译研究只重描写。在横向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对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和地位进行了纵向考察,发现其由从属逐渐走向独立主要经历了两条途径:一是从零散的语文学模式走向系统的语言学模式,再从狭隘、静态的语言学模式中独立出来;二是摆脱了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从中独立出来。 二、翻译即解释:翻译本质的再认识 翻译即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而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 三、视域差:翻译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根源 作者对源语文本、译者、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目的语读者等翻译过程涉及的四个主要因素构成的六种视域差进行了讨论,认为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本的视域差直接影响理想解释度。 四、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关系:同中有异、交叉互补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云 曾凡桂 目录 语言研究 Languag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AM Marking: A Cognitive-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Jan Nuyts 隐喻、转喻散议/陆俭明 疑问和焦点之关系/唐燕玲 石毓智 产前检查中建议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于国栋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不等于非任意性/赵宏宇 胡全生 外国文学研究 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一位中国古代诗人:跨文化交际个案研究/程虹 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1978—2007)/许钧 穆雷 翻译学研究的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视角——《翻译:跨文化解释》评介/张云 曾凡桂 会议综述 认知语言学与外国教学研讨会综述/刘国辉 詹宏伟 “话语、文化与教育改革:全球化视角下的外语学科转型”国际论坛综述/刘美兰 吴宗杰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