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桃李遍天下的憨直诗僧(上)
本文作者: 21ST
开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
吴宓生于陕西泾阳世家,少年时即受到清初关中学者朴实刚健学风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功底。1911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六年后毕业并赴美留学,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文学专科,主攻英国文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的领袖白璧德教授,主攻欧美文学。由于学问超群,吴宓和陈寅恪、汤用彤被称为“哈佛三杰”。
早在1920年,吴宓就曾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化运动》与“Old and New in China”两篇文章中,首次向国内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一概念。1921年,吴宓留学归国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任教,除教授“英国诗”“欧洲文学史”之外,还特别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的课程,第一次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其后,吴宓在他任教的多所学校都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才。他认为,如果虚心多读中外书籍,深入探索,就能知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多有互为裨益之处,可以取长补短,开启新途。
与清华的不解之缘
1925年,清华学堂设立大学院,并开设国学研究院。同年,吴宓被聘为清华教授,住在清华工字厅的“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认为,研究院的目的是培养兼通中西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因而广揽名师。他在清华期间被后人称道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国学研究院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国内一流的学者,也就是世人公认的清华四大导师。
1926年,吴宓任清华外文系教授并代理外文系主任。在吴宓主持下的外文系,参考哈佛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出了培养学生成为“博雅之士”的目标,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吴宓于1944年离开清华,在他执教的近20年间,清华由弱到强,逐步走向辉煌。其时,清华外文系已成为文科院系中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钱锺书、曹禺、季羡林、胡乔木、乔冠华都曾就读于此。
迷恋“红楼”的痴人
红学家不计其数,但像吴宓这样痴迷的并不多。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吴宓就曾对哈佛大学师生讲演《红楼梦》,极力称颂其伟大成就。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比较分析,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同时,吴宓的《红楼梦》研究又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情感色彩,他喜爱林黛玉,更以宝玉的知音自居,还常自比妙玉和紫鹃。
关于吴宓对《红楼梦》的痴迷,曾有不少趣事流传下来,其中便有一桩,吴宓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昆明文林街开了一家小饭馆,店老板附庸风雅,为其取名“潇湘馆”,吴宓大不以为然,前去和老板说理,最后饭馆终于改名为“潇湘食堂”。
姓名:吴宓
生卒:1894-1978
籍贯:陕西省泾阳县
人物简介:吴宓,原名玉衡,又名陀曼,字雨僧,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诗人。
吴宓“速写”
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吴宓同时执教于清华大学的温源宁教授曾用英文写过一本人物记,Imperfect Understanding,钱锺书受邀为其作序,并将书名翻译为《不够知己》,书中评论了十七位当时的社会名流,文风幽默、调侃。其中极有名的一篇就是关于吴宓的 “Mr. Wu Mi, 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吴宓先生,一位学者和君子》),开篇一段外貌描写极为传神。摘引如下,与读者共赏。
MR. Wu Mi is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But Wu Mi’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 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 gaunt, wan in color, with hair threatening to break out all over the face, but always kept well within bounds by a clean shave every morning, rugged, 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 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 — 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 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
学生眼中的吴宓先生
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有不少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季羡林
为学和为人,在先生乃是一回事。先生生平不求闻达,在学院的圈子之外,亦无籍籍之名;而学生遇到困难时,却把先生看作是自己真正的导师和引路人。先生毕生执教,桃李满天下,其间人才辈出,不少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如钱锺书、李赋宁诸位先生,我想他们受益于先生的风格者,恐怕并不亚于受益于先生的学问。
——何兆武
先生讲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从无一句废话。他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从不缺课,也从不迟到早退。先生每问必答,热情、严肃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李赋宁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