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高校发言人发言摘要
本文作者: 21ST
产学合作,共创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王立弟 1.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 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是世人所公认的大学的使命。然而创造什么样的知识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回答。办大学培养人才,无论以何种方式终归是需要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办教育要符合今天的国情,那么今天的国情如何呢? 就外语人才培养方面来讲,我们的国情有两个大的特点:一方面是对于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口众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 2.教育的转型与教育者身份的转型。 翻译教学是以学生的训练为核心,除课上在老师指导下的训练,还为学生开辟了“自主学习教室”“翻译实践与翻译项目管理”,与翻译机构联手建立了翻译实习基地。 除了日常的教学训练活动之外,学校邀请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使学生受益匪浅。 3.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教育投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TI专业建设与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王立非 一、对外经贸大学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的工作 学校在2009年招收第二批MTI翻译硕士,同时开办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两个专业。2010年共录取163名翻译硕士,其中口译有107人,笔译有56人。 MTI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首先要依托学校的国际经贸和商务外语的双重学科优势和特色,在MTI人才培养上突出两个特色,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强调商务特色,同时突出口译同传特色,依托欧盟口译员培训中心,定位培养高端国际商务口笔译人才。 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撤消MA下的笔译、口译、会议口译等专业,设翻译学专业。 MTI笔译专业下设商务翻译方向,开设翻译和国际商务课程。法律翻译方向采取“法律翻译课程+法学核心课程”的模式,法学课程提供全英文课程。翻译公司管理方向(正在筹建中)开设管理学、公司治理课程。口译专业下设商务口译、国际会议口译等几个方向。商务口译方向采用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国际会议口译方向依托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的师资和教学模式,培养达到欧盟标准的口译员和同传,学员毕业时获得MTI学历学位证书和欧盟口译证书。 学校还对于专业的机构设置进行了优化:成立了MTI教育中心;加强对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的管理;翻译系下成立了笔译教研室和口译教研室。 学校对招生培养进行了改革:加强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学校、学院网站等多种方式宣传;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网;实行本校保送与全国统招相结合的招生政策,推研30人,学校又实行学费减半政策,今年拟招收100人,共3个班。 学校现有专任翻译教师20人,聘请11位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口译教师均在欧盟口译总司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获得欧盟口译证书;引进了翻译学者和翻译专业博士5人,在职培养博士3人,送欧盟培训口译教师2人。 在教学设备改造方面,学校对数字化国际会议同传实训室、欧盟口译实训室和语音实验室等进行设备改造,投入200万,配备无线同传教学设备;建成机辅商务翻译教室;与软件公司联合研发了“机辅商务翻译教学系统”;新购原版翻译研究图书和学术期刊近百种。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包括北京福田汽车集团、北京海纳领域语言文化传播公司、WTO研究院世贸组织官方网站的汉化项目等。 二、现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 1.MTI快速发展,将导致MA招生和培养的萎缩和困难。2.MA和MTI的课程体系差异不大,MTI课程太多,实习学分偏少。3.MTI学费较高,导致成绩好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4.MTI导师短缺。 三、学校的建议 高校实施特色课程共享机制;对困难考生实施优惠政策;举办MTI导师培训;调整招生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录取MTI生源。 产学研一体化理念下的翻译职业能力构建 南开大学英语系教授 苗菊 1.产学研一体化原理与特征。 产学研一体化的原理发轫于国际一流大学的摇篮中,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学术研究,强调教学与科研应注重基础性研究;致力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互动互利机制;发展大学与产业的关系,外请专家,配备教学实验设施,取得基础应用研究领域先进水平成果;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视为主要任务,以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一流的学生:具有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创新的能力。 2.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理念与特点。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校与产业相结合,校产互动发展。(3)致力于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4)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5)以基本理论知识、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6)利用多种教学环境和资源。 3.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范例。 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实行技术与职业传播两年制证书教育。其构思与建设过程,体现翻译职业化人才培养以社会需要为指向、职业要求为依据。 技术与职业传播教育的具体发展过程: 第一步,进行社会实际调查,了解行业部门对技术写作的需求。 第二步,校企合作,发展学生职业技能 。 第三步,行业协同学校研究职业技能,统一教学与实践的内容。 第四步,分析认识技术写作能力及其发展阶段,按能力发展设置课程。 全球化背景下的话语权、话语力与国家外语战略 顾永琦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韬光养晦的机会。面对一个文明富强、科技发达的西方,我们有太多知识需要学习。面对咄咄逼人、无知无赖的西方国家,我们有太多话要说。在目前的战略背景下,话语权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并不符合日益提升的国力的需要。 本文认为,话语权的被动与我国外语政策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把外语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尽快建立国家外语规划统筹机构,在政策与教学等方面统一规划与协调国家外语行为。 本文将从外语教育的角度,在政策导向、学者兴趣、大纲、课本与课堂的层面,重新审视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以及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为,外语教学不应是培养能够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而是要培养有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有自己立场与观点的、能主动判断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用外语把自己的声音表达清楚的外语人才。 〖作者简介〗 顾永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研究系高级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学习策略、词汇学习、语言测试、语言政策。 基于外语能力需求的我国2020年外语战略建议 鲁子问 问题与需求分析是公共政策制定的起点,科学的外语战略需要大范围的外语能力调查,而我国迄今尚未有此类调查。 为获取制定外语战略的参考性数据,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对外语能力的需求,为国家制定外语政策获得相关的基本数据,改革我国外语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我们于2010年2月至4月在全国10多个地区,进行了“中国外语能力需求2010调查”。 此次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外向型程度两个维度,对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其它事业机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军队、农村、自由职业者八类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语能力基本情况、外语运用需求、外语技能需求等,共60项具体内容。 基于此项调查,我们提出了2020年我国外语战略的初步建议。 〖作者简介〗 鲁子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政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软件设计、跨文化教育等。 国家安全视域的中国外语规划 赵蓉晖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需求给中国的外语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外语规划应包括外语的地位规划、语种规划、教育规划等重要领域,它们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和具体目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围绕着外语的众多争议,正是外语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结果。外语规划必须紧扣国家安全的主题,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有力手段。本文对基于国家安全需要的外语战略目标及多个具体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口语学,目前主攻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特别是外语政策与规划、前苏联国家语言政策研究。 关于国际通用语的几点思考 王克非 从全球化进程看,国际上呈现出一个以英语为媒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话语中心。全球性英语,即国际通用英语在逐渐形成。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历来的英语教育及理念。 作者从国际通用语的背景、条件等问题入手,分析其性质,认为宜从方法论角度考虑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方案,并考虑师资、学习者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环境、母语文化等因素。 作者提出借助语料库,研究“通用语共核”,并藉此建立教学大纲编写和测试材料设计的指导原则。研究者不仅需要思考学习阶段的衔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双语教学的开支等问题,还应从更高的视角探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政策。 华侨子女的母语教育与中国语言战略 郭熙 汉语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认同目的的汉语教学,一类是非认同目的的汉语教学,前者可以称为华文教学,后者可以称为汉语教学。海外的华文学习者实际上也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公民,一类是外国人,前者是华侨,后者多称为华人。目前的华文教育中,常把这两类混为一谈。本文将要说明,应该重视华侨子女的母语教育,而且它应该是国家语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华侨子女母语教育特点和目前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一些操作上的建议。 〖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中国大学英语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思考 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的未来在哪里”是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上提出的问题。本文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还是如此,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具有方向性错误。这一定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教学上严重的应试教学、学习上普遍的懈怠状态和整个体制上的费时低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的大学英语必须有方向上的调整,把大学英语目标定位从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向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转移。 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情况,认为基础英语正在或有望在今后几年里在高中逐步完成。而随着各大学双语教学课程或全英语专业课程的大力发展和社会对具有英语专业工作能力的学生的强烈需求,在大学里普遍开设学术英语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调查,大学生极需在大学英语中有学术英语课程,如学术书面交流和学术口头交流课程,例如工程英语、金融英语、软件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这样一些衔接性课程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 本文的结论是:把大学英语定位在学术英语上是中国大学英语的未来之路。 〖作者简介〗 蔡基刚,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 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四项汉语应用研究 陆俭明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 根据先前民族大学1998年出版的由戴庆厦主编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2008年出版的由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的《中国的语言》,我国少说有一百多种语言。中国不仅语言繁多,而且不管是汉语、藏语、苗语、景颇语、壮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语言之下都还有众多复杂的方言。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有着语言富矿的国家。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语言研究——无论是民族语言研究还是汉语研究;无论是汉语史研究还是现代汉语研究,也无论是方言研究;无论是汉语的本体研究还是汉语的应用研究,都飞速发展。促使我国语言研究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应用研究的需要。 一般来说,谈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人们首先想到或关注的是经济的发展情况;人们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的时候,首先也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这是因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可是经济,却离不开作为经济支柱的四大要素,即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事实是,时代发展到今天,语言也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被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重要的社会资源——对国家来说,特别是对像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语言已成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人来说,语言已成为与他人竞争的一种重要条件。从另一种角度说,语言不仅本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着作为经济要素的人才的素质和技术的水准。 本文认为,根据我国社会现实和将来发展的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当前汉语的应用研究亟需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力度: 一是为国家制定良好的语言规划、语言政策所需的语言应用研究; 二是为母语教学所需的汉语应用研究; 三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需的汉语应用研究; 四是为适应信息科技发展所需的汉语应用研究。 文章将从事实与理论两方面逐一加以说明。 〖作者简介〗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 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政策框架体系 张志远 中国正规学校外语教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全国统用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外语学科在新式学堂正式开设。 纵观历史,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比较重视外语教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达到空前发展的局面。与其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我国至今尚未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外语教育政策。 外语教育政策或外语政策,是国家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政策与汉语教育政策和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公民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必须基于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其它民族新的先进文化元素)。 本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纵横两个维度比较分析:纵向分析中国百年来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横向着重分析世界一些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值得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深度剖析,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框架与相应的外语课程框架体系。 〖作者简介〗 张志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比较教育、教育情报、教育科研方法、英语教学、汉英双语教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等。 雅思(IELTS)考试的社会学视角及思考 朱玉山 雅思(IELTS,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考试自1989年投入运作以来,在世界各地得到验证和信任,目前,雅思考试在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考试之一。在我国,这一考试的影响涉及教育教学、考试评估、教育培训以及人员录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领域,针对雅思考试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后来研究范围又扩大到其反拨作用,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的影响以及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领域。在测试和评估领域,雅思考试的成功推出让人们重新审视其他大型考试,如托福考试和大学英语考试,让研究者们进一步思考语言能力的构成和语言测试的交际性内涵,由此引起测试评估的相关理论探讨。在语言培训市场,“雅思热”催生了巨大的培训市场,除了大学所属的培训机构外,还出现了“新东方”“环球雅思”等著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另外,雅思考试的成绩还被一些驻华企业或机构认可,涉及到人员的选拔和录用。最后,作为一种语言测试,它还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些无形的影响,其中包括英语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这一大型的、国际性的高风险考试,将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外(英)语教学和考试,认真思索和研究我国的考试现状,进一步明确测试研究工作者和考试成绩使用者的作用和角色,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简介〗 朱玉山,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培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语料库研究与外语教学。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十年的成就与问题 程晓堂 英语课程改革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是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第十个年头。从2001到2010这十年中,以制订和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英语课程改革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今后还要进行哪些改革,这些都是我国外语教育界人士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全面梳理《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过程、英语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过程、英语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分析英语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育。 以科学的外语规划引导健康的外语生活 郭龙生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语言规划历史,尽管外语教育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尽管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尽管人们在学习外语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越来越多,外语的应用质量和整体的外语生活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 无论从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说,还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外语翻译和交流沟通来说,都常有被人诟病的地方。究其原因,乃缺乏系统、科学的外语规划所致。因此,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著名英语教育专家陈琳和胡文仲等都在不同场合大声呼吁,要重视外语的规划。 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呼吁重视外语规划,不仅要从构建和谐世界和维护祖国安全的高度来制定外语规划,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制定外语能力、教育、管理、语种、人口、政策目标与资源利用等一系列规划,而且要从微观入手,制定具体的各个行业外语应用的相关规定和管理规范与标准。 本文从宏观入手,具体分析了宏观规划的缺失导致微观层面外语生活中瑕疵频出等现象,呼吁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外语规划,以引导我国外语生活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郭龙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语言规划、媒体语言、应用语言学。 现代外语教学下的中国英语 郝雁南 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式学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但学习英语,而且在使用英语。据统计,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已达近三亿,几乎等于英美两国人口之和。众多的中国人在不同场合,特别是国际场合使用英语,英语在中国已改变了过去的模样,中国英语正在从本土走向世界,正在得到世界英语语言和文化认同。国外World Englishes和English Today所刊发的有关中国英语的论文已有几十篇,国内也出现了众多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中国英语已应提上议事日程,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英语变体,如同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出现在英语研究和英语教学中。 中国英语目前已有一些定义,中国英语应属英语变体第三圈(第一圈应有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第二圈应有印度英语、东南亚英语等;第三圈应有日本英语、韩国英语、中国英语等),由于中国英语的特殊性,它正在成为英语最大的变体。中国英语应是只有生活在中国语境下的人在交流中所使用的,在英语各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或特点的,能够充分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国际英语界和其他操英语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英语变体。 英语教材应有计划地编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内容,我们的学生所产出的英语无法摆脱汉语思维的特色,而且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讲,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还是向外介绍自己国家的特色和特有事物。 本文对中国英语概况、中国英语在世界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语教学中的中国英语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者简介〗 郝雁南,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语词汇学、语用学、外国文化等。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