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本文作者: 王晓珊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学校曾培育出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杰出人才,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 学校以“创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为愿景,秉承五大办学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教师第一”的教师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教师文化—三十五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一线教师队伍中有特级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5人、高级教师83人,超过1/4的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学生文化—学校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形成了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教育三大特色教育,并成立了金帆民乐团、金鹏俱乐部和初高中女篮队。 课程文化—三十五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也是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设置了多元课程,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课,全校不同学段共开设40余门包括国际课程在内的选修课。 特色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 学校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为学生设计了科技系列特色课程,学生高中毕业时将获得由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学会与北京三十五中共同颁发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结业证书”。对具有特殊才干和潜质的学生,中科院会有两名以上教授为其书写大学推荐信。 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班 项目班学生初三时提前半年结束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虽然参加中考,但不以中考成绩作为升学标准,而是直接升入高中,提前开始学习高中课程。项目班学生在高一第二学期到国外高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插班学习,并寄宿在美国志愿家庭中。 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三十五中学国际部正式成立。三十五中与美国凯沙通高中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建设“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学校希望学生在“出国前了解中国、出国中关注中国、出国后服务于中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 王红军副校长专访 记者:国际部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 王红军:我校国际部的课程包括四大单元。 第一,国内高中会考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程,凯沙通中学将其作为选修学分进行认定。 第二,美方高中的部分特色课程,包括科学、数学、经济、研究性学习及课题类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做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我校还有选择性地引入AP课程。这部分课程由我校认定为选修学分。我校还计划将中美双方课程中内容相似的部分整合在一起,发挥两种课程的优势,使课程对中国学生更实用、更有价值。 第三,中国文化与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是公办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我校国际部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因此,国际部开设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与艺术课程,包括书法、古筝、民族舞蹈等,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国际青年素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救生课、烹饪课、中西餐礼仪课、马术课、缝纫课等。由于大多数国际部学生毕业后将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今后有可能在异国他乡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开设国际青年素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未雨绸缪,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尽快走出困境。 记者:国际部的师资情况如何?贵校对中外教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王红军:国际部共有23名教职员工,包括17名中教和6名外教。中教主要负责教授中方课程,如高中必修课、中国文化与艺术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这些教师多为35中本部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能够胜任双语授课。国际部同时返聘了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外教主要负责美方课程和一些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他们由美方合作学校聘请并派遣至我校,保证了美方课程的原汁原味。 国际部的所有教职工都接受了严格培训。我们对中外教一视同仁,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双方教师都要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师需要每月给学生书写一份评价报告,学生也会每月给教师评分。我们为中外教师提供平等、开放、竞争的工作平台,以保证其授课质量。 记者:国际部在学生管理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王红军:美国学校通常采取较为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往往又过于墨守成规。只有将双方管理模式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学校的教育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所以,国际部采取了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严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学生。第二,除了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化渗透、人文关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第三,活动体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教上。 记者: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趋势方兴未艾,您觉得这种趋势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王红军:这种趋势是国内和国外环境发展的结果。从国内环境来说,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而教育承担着培养建设世界城市、拥有国际化理念、通晓世界规则人才的重任。从国际环境来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文化理应获得世界更大范围的认同。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们认识世界,拓展世界眼光,提升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记者:您认为35中开设国际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王红军:国际部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因此我们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开发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拥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西合璧的国际高中课程。 为此,我们将国际部定位为教改的“实验田”,率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试点探索,助力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 明年三十五中将迁入新校舍,吸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高中部推行学部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改革。目前,这五种改革都已在国际部试点,并初见成效。 学校还选派了拥有高学历、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美方教师共同授课,派遣部分教师赴美学习,同时初中部和高中部的教师每周都在国际部听课一次,在这个过程中锤炼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希望通过国际部的实践,让所有教师都能够深入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深入了解美国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带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带动全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少数学生实现出国留学只是国际课程项目产生的“附加值”,而大多数不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同时享受到了教育国际化的成果。 记者:您觉得公办学校在开办国际课程上有什么优势?学校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王红军:公办学校办学的优势在于没有经济压力,所以,学校会将课程实验效果放在首位,更深入地进行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另外,政府也会给予政策性支持。 开办国际课程项目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三个环节。第一,合作环节。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我们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提前编写应急预案。第二,招生环节。学校有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设立有效的招生机制。第三,管理环节。中外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争议,如何让中外教师融洽地合作也是学校需考虑的问题。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