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百名校长齐聚泉城共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势与道”

本文作者: 王晓珊
导语:

7月29日,以“势与道:中国招考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转型”为主题的2014年中外名校校长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日报社与山东大学联合主办,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和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中国日报社及山东省教育部门领导、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知名专家以及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参加了此次盛会。

2014年被誉为中国的“高考改革年”。这一年,教育部提出的多项高考改革方案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尤其是,一线的教育管理者们对于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思考。因此,本次论坛特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进行了题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挑战》的主旨报告。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势必引起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模式的变革,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同样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相当数量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丰应邀作了题为《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主旨报告。随后,论坛安排了三场嘉宾讨论环节,讨论嘉宾分别围绕高考改革、基础教育国际化及在线教育三个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主旨发言: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挑战


中国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文革中一度中断,后又重新恢复。应该说,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设立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仅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而且为后来陆续实施的一系列国家考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这些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近年来要求改革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呼声非常强烈。原因在于:第一,高考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二,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遇严峻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事关上亿学生的前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制度的更新、不同利益群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考试录取技术的应用。它的关注度非常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广泛参与。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社会责难,影响改革进程。

(一)做好顶层设计,实行渐进式改革。

第一,加强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二,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责任,确立高校招生主体地位;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第三,开展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第四,加强风险评估和改革试点跟踪与评价,建立纠错机制,确保风险可控。

(二)加大治理力度,规范考试招生秩序。

第一,防惩并举,坚决打击各种高考舞弊行为,规范考试招生秩序,维护考试安全和制度公信力。第二,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让广大考生在相同起点上公平竞争。第三,加大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管,尤其是进一步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完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实行“阳光招生”,接受社会监督。

(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平稳推进改革。

第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冲突,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实行增量改革或建立补偿机制,保障合理合法的利益。第二,对于违规或非法获取的利益,无论面临多大阻力,都要坚决予以取缔。总之,要坚持综合协调、循序渐进、平稳地推进改革。

(四)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配套改革。

第一,要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协同创新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的协调改革。第二,在组织好考试和招生改革的同时,实施一系列配套改革,包括高中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管理改革等。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我们必须强调坚持系统研究、协同创新和综合改革,这项改革才能平衡地向前推进。

(五)加强引导,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首先,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真正理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尽可能凝聚共识。其次,多做正面引导,多宣传改革成效,尤其要避免吸引眼球的“炒作”。再次,实事求是地宣传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让公众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建丰

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国际因素已不可避免,且在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教育国际化。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差异化的优势互补。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基础教育国际化也是新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第二,国际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中国教育国际化是主动制定政策并开展实践的过程。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77年12月,我国恢复高考,改革大学招生体制。1978年,选派留学生出国。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1990年代以至21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4条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若干法规和规定。200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后发布实施细则。其他规定有: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管理办法、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重点强调扩大教育开放。

这些年来,中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实践工作有:第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二,扩大留学教育规模。第三,推进合作办学。第四,推广汉语教学。第五,提升人文交流。第六,聘请国外教师。

(三)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一,全面掌握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2013年中国教科院发布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报告》,目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关注全民教育;关注更加公平的教育;关注学生技能发展;关注教育的国际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更加空前。第二,正确定位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应具有如下特质:具备国际专业知识和技能、通晓外语和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工作和生活方式。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以上素质外,还应对学生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世界公民素质,同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第三,改革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方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对我国现有的人才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现有的高考和招生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第四,充分借鉴世界先进教学方法。

最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通过校园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教育对象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道路。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