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稳扎稳打

本文作者: 田文
俄罗斯文学研究一花独放

作为北师大自己培养出来的外文学院俄文系教授,张冰向记者讲述了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据张教授介绍,该方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0年博士点建立前为第一个阶段。“此前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主要在三个单位展开。一个是当时的外语系俄语专业。1981年,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另一个是成立于1979年的苏联文学研究所。苏文所于1980年创办了《苏联文学》杂志,1982年,设立了苏俄文学硕士点。第三个是当时的中文系,主要在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方向内展开研究。”张教授说。

据了解,北师大俄语语言文学博士点于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次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生。

“时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宁先生对于该博士点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本学科的奠基人。1990年,我校苏联文学研究所解散,教研人员分别回到外语系和当时的中文系。刘宁先生来外语系时,带来了原苏文所的资料室和《俄罗斯文艺》杂志。”

张教授认为,刘宁教授的贡献在于:一是加强了该博士点。刘教授在任期间前后共招收培养了12个博士,如今这些弟子均活跃于国内外俄罗斯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已成为该领域里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在学界甚至有“北师大学派”之称。二是刘教授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奠定了北师大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基础。

“北师大独重文艺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这在国内高校学术界成为一大特色,可以说是独步一时。‘北师大学派’的这一特色,应当继续保持并发扬。”

1990年至2000年是俄罗斯文学研究方向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在刘宁教授、李兆林教授等前辈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共培养了十多名博士生,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则是2000年至今,随着前辈学人陆续退居二线,一批中青年教师开始担当重任。北师大俄罗斯文学在国内学界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一花独放,具有北师大背景的学术界新人辈出。迄今为止,该博士点共培养博士生近20多名,硕士生百多人。

谈及该学科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张冰教授表示,目前学科点承担和完成、参与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及教育部科研项目十多项。在研项目主要涉及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该学科点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被认为代表国内学术界的最高水平。

“学院俄语文学研究项目都以理论见长,针对的恰好是国内外国文学界的‘短板’。这些项目的完成和陆续完成势必会对国内学术界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张冰教授说。

日语教学要建三个课程群

自1972年创建至今,北师大日语学科已有40年的历史。40年来,日语学科人厚积薄发,开拓创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培养了大量优秀日语专业人才。时值外语学科创建100周年,王志松教授将日语学科的创建历史和发展轨迹向记者娓娓道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中邦交正常化。当年外语系负责人之一谢秀忱老师提议抓住这一契机,创建日语专业。这一提议很快得到校方的批准。于是外文系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田瑞厚老师筹建师资队伍,谢秀忱老师制定日语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朱瑳顺老师则负责教研室的全面工作。其后,张絃、金慕箴、卫榕群、宛金章、王志松、翟东娜、冷丽敏等先后担任主任,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教授说道。

据介绍,日语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创建期,197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在师资阵容和课程设置上逐步形成完整的日语教学体系。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为成长期,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形成注重语言基础和运用能力的教学风格。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发展期。1997年设立硕士点,开始培养高层次的日语人才,2011年设立博士点。“在第三阶段,学科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教师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出版六十多部教材、词典和学术专著,另有三部(套)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王教授告诉记者。

日语学科的快速发展与其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据了解,目前该学科点有六项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林洪与他人联合主持的两项教育部课标项目《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王志松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日本战后雅俗文学流变研究》等。

谈及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王教授表示,在教学上,要建设好三个课程群,一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课程群,二是文化知识学习的课程群,三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群。在研究上,以日语教育研究所和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为依托,每年召开一两次专题性国际学术会议,扎实地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语言技术能力不可或缺

据统计,目前我国翻译市场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各类翻译服务机构超过3000家。虽然目前我国已有150余所高校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的授予资格,但国内翻译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各高校日益重视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北师大外文学院自然也不例外。

据了解,自2009年获得MTI的授予资格后,外文学院依托北师大的办学特点、学院各专业师资的学术背景和实际情况,确定学院的MTI以文化传媒产业与教育产业为培养方向。

“这一教学特色结合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具体而言,我们在翻译教学、翻译项目的承接、翻译实习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重点落在培养翻译硕士人才在文化传媒与教育产业方面的能力上。”北师大外文学院张政教授告诉记者。

近年来,机器翻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器翻译服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内机器翻译领域的知名专家,张教授认为,现阶段,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应传授机器翻译的相关知识,在研究生层面则应开设机器翻译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及相关工具的能力。

“机器翻译从萌芽期、初创期、萧条期、发展期到繁荣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曲折历程,已逐步被人们了解和接受,有些机器翻译系统可以提供参考性极高的译文。高校机器翻译教学主要是指机器辅助翻译,或者叫计算机辅助翻译。其实质是一种人机交换系统,即利用计算机提供的选项、翻译记忆功能、术语库,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实用工具。”张教授说,“国外在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都起步较早,也在培养机器翻译硕士或博士。”

如今,海内外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针对这一趋势,张教授表示现代语言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可或缺。“国外一些语言服务行业已将现代语言技术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排版能力等)作为翻译人才市场准入的基本能力。这项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高校未来教学的重点之一。”张教授说。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