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
努力建造“双复型”外语特色学校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专访
记者:2010年,您提出要将北外附校建成“双复型”外语特色学校,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双复型”?
林卫民:北外附校是一所经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推荐并经上级严格审批同意的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双复型”即“开设多种外语、培养复合型人才”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教育以培养“外语特长、文理兼优、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国际化预备英才”为目标,努力构建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双复型”人才培养相衔接的课程和升学体系,确立了从单一高考升学走向多元升学的发展思路。
五年来,我校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狠抓外语特色建设,依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精神、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外语教学实行“小班化、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在开设英语课的同时,开设德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等课程,以英语教学、双语教学、多语种教学为鲜明特色,不断加强与外国政府、教育部门及知名大学的联系,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订单式”留学预备教育服务。开辟了国外“升学直通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韩国又松大学,日本立命馆太平洋大学等校建立了升学绿色通道。北外附校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受到国外招生官员的好评和青睐。
其次,北外附校高中教育重视文理学科教学,加强对学生数理能力和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内驱力。坚守“让所有学生获得学业高成就水平”的共同价值观,始终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倡导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让——学习发生”成为评价学科教授质量的基础要求,努力创设富有魅力、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的课堂情境,及时掌控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能力发展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全面推行“教学五认真”,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再次,“巨大的教学加工力”是北外附校高中部的一大特色。北外附校高中教育坚守“一个也不放弃”的教学信念,在严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落实导师制,已形成了巨大的教学加工力。学生升学成绩逐年提高,尤其是2014年,高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率达到94%,一本上线率达到71%,毕业生出口一年比一年好。中美班学生100%被加拿大排名前6位的大学、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录取;中澳班学生全部升入澳大利亚黑利伯瑞高中就读。2014年,我校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学府;德语学生、西班牙语学生、韩语学生也都升入了对象国知名大学。在理科特色方面,有三名高中学生被吸收为培养小小科学家的“北京市翱翔计划”学员,现已有两名学员毕业。学生在国内科技活动和国际学习项目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诸多奖励。
记者:贵校的发展目标是要培养复合型国际化预备英才,您认为什么是国际化预备人才?
林卫民:复合型国际化预备英才,既是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社会对外开放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为了探索一条能兼融中外教育之长有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路径。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一场重要变革,表现出四个特征: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高科技迅猛发展、实力较量日趋剧烈。这种变革促使世界各国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才素质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国际人”越来越成为高素质人才的追求和发展趋势。
美国早在1948年就发表了《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报告书,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了“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认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凡是有责任感的学校、有良知的教育者,都应该站在全球教育的高度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真正对学生终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彻底改变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思想,重拾教育的尊严和高贵。我们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就是为了兼容中外教育之长,而去其短,要让学生既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既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能兼顾学生进入一流名校的现实要求,实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双赢。
记者:在我国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您如何看待众多国内中小学开展的国际教育?您是否认为国际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成功留学?
林卫民: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只能是人的生活、生长和发展。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的教育”,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具备幸福生活的能力,从而获得人生的成功。国际教育为学生在追求人生成功的道路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其本身不能偏离教育的本质,其目标不可能只片面地、狭隘地局限于“让学生成功留学”。我校以“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指向,全校教职工已形成“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确保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些学生获得成功”的共同价值观。这里的“成功”是强调每个学生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只要学生发生了对人生有益的变化,那就可以说是他(她)的成功。
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外交礼仪育人”活动,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德育模式,把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面,我们强调“教学要让学习发生”,打造直面核心知识的简约、务实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认知对象那种“伟大的事物的魅力”,正确处理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系,旨在“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
记者:作为一所小学至高中的一贯制学校,您认为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分别是什么?贵校是如何做到小、初、高直至大学的有效衔接的?
林卫民:小学教育要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兴趣、坚实的起步、幸福的童年、美好的人生”为指向,从“未来的视角”培养今天的孩子。初中教育要以“引导学生主动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为指向,把“确保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些学生获得成功、拒绝失败”的价值观落实到每个教师的灵魂深处。高中教育要以“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指向,以“让所有学生而不只是某几个学生获得学业高成就水平”为共同价值观。
小、初、高直至大学的有效衔接,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设计。要思考十二年的时间怎么用,这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第二个关键词:开发。在综合课改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课程体系来开发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三个关键词:拓展。在横向和纵向方面全面衔接,既让学生能掌握知识满足个性化发展,同时又能在初小衔接的同时,考虑初高中课程的衔接;第四个关键词:实施。课程实施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高年级阶段,分层走班,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创造适合的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