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英语专业的知识教学应重于语言技能教学
记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剑: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重点外国语大学,其定位是为国家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北外英语学院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重点外国语学校以及地方重点中学,他们在入学时已经具备很好的英语基础,根据我们的研究与统计,新生入学时的英语阅读词汇量已经达到6000左右。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学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那他们势必会“吃不饱”,与学习其他非语言专业的同学相比,会对大学教育感到失望。
考虑到这些,我们的培养方案规定,语言技能类课程占全部课程的40%,知识性课程占60%,其中,知识性课程包括文学类、语言学类、政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和翻译类五大类,总共有近八十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会同时学习技能类课程和知识性课程,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知识性课程的比重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用于学习知识、探讨问题的时间远远多于训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时间。我们的知识性课程,无论是语言学、英美文学、国别研究,还是翻译,都是按照学科的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学生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都能够在这一学科领域接受正规、系统的训练。到大学毕业时,除了掌握扎实的英语技能外,他们在自身的学科方向也完成了专业训练。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忽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北外毕业生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其是否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记者:在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研究和翻译四个方向中,北外英语学院分别具有哪些优势?
张剑:语言学方面,北外应该说属全国最强,英语学院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许国璋高等语言研究所汇聚了一大批国内顶级语言学专家,在外语教育、二语习得等应用语言学领域实力雄厚;在英美文学方面,北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均属第一梯队,只是大家的研究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北大偏重于传统文学,清华偏重于文学理论、比较文学,而我们偏重于现当代文学。
北外在翻译领域亦有悠久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基本都毕业于北外,即使是现在,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也有大约四分之一出自北外,领袖的著作、奥运会等国家重大项目申报材料的翻译工作均是由北外承担。
北外的英语国家研究包括美国研究、英国研究、澳大利亚研究等方向,研究内容涵盖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同时,我校也十分重视使用外语进行国别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记者: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对非通用语种的人才需求剧增,英语学院在这方面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培养措施?
张剑:在非通用语种方面,英语学院目前承担着建设新语种的任务。某些英语国家除了英语外还有另一种官方语言,如爱尔兰的盖尔语、新西兰的毛利语等。
目前英语学院正在建设这几个语种的教师队伍,在现有教师和新进教师中挑选有意向者进行学习,条件成熟后再面向学生开设课程。事实上,学习这类语种的学生不会很多,但是将来他们的工作机会比较多,竞争压力较小,而且国家从储备战略人才的角度也会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记者:近两年,《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制定工作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件大事。请您谈谈您对于该标准的理解。
张剑:高等英语教育行业需要设立一个行业标准,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已然是一个严重扩招的专业,只有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高端人才,标准太低则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
现在我国大约有1000所大学设置了英语专业,有的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多达800至1000人,全国总共招生约50万,市场严重过剩,但高端人才紧缺。我国高校包括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政法类和医科类等,因此有人提出不同性质的高校应当有不同的教学大纲。
同时,教育部也提倡应打破“千校一面”和“同质化发展”的局面。所以,《国标》拟对英语专业一些共性的东西提出指导性意见,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包括哪些、英语专业学生的推荐阅读书单等。在此之外,学校则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性质及生源水平自行设置课程。
但同时,我希望《国标》能够规定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量化指标,正如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那样。因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能力还是语言能力。然而,出于种种原因,量化的指标可能难以实现。
记者:北外英语学院近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张剑:北外英语学院下设英语系和翻译系,每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60人左右,以往按照系别招生,分配到各省的名额非常少,有的地区甚至仅有1-2个名额,致使许多优秀学生不敢报考我院。
为了鼓励更多优秀生源报考,从今年开始,英语学院将实行大类招生,即英语系和翻译系合并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除了一起学习通开的语言技能课程与公共课程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其他的选修课程。
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学生开始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二年级下学期确定专业方向,以便在三、四年级完成该方向课程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这种招生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招收到更多优秀生源,更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专业的选择。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张剑: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起点低,虽然已有千余所大学开设了英语专业,但是很多二本、三本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至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过于初级、简单,与大学生的认知层次不符。
如果大学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停留于此,就无法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英语人才。语言技能的掌握应该主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应当用于学习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思考问题,他们将来就无法参与学术交流,无法真正从事重要的工作。
为了提升英语人才的整体培养水平,国内高校英语院系主任及教师经常通过参加各类会议进行探讨,如全国外语院校院系主任联席会议、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会议等,校际间也经常组织参观交流活动,大家相互切磋、彼此借鉴。现在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英语专业是一个语言与知识并行的专业,部分院校也已经在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知识性课程,但这仍需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育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