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借鉴“他山之石” 沟通中西文化 “翻译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
10月21日至23日,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联合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翻译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的主议题是“翻译与现代中国”,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郑振峰教授,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台港澳室主任、研究员赵稀方,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史锦秀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学者们围绕着翻译文学史研究、翻译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现代报刊与翻译、译者与翻译实践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正如郑振峰教授所言,翻译是对“他山之石”的借鉴,深入探讨翻译与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密切关系,既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助于在不同文化的参照中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翻译文学史研究
关于翻译文学史研究的话题,学者们主要围绕着三大方面进行了发言:一是翻译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本体定位问题;二是翻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问题;三是现代翻译伦理的确立问题。谢天振教授、熊辉教授和耿传明教授分别就翻译史研究的本体问题、翻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变以及现代翻译伦理的确立问题展开。
二、翻译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
“翻译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大体说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建构问题;二是翻译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问题。宋炳辉教授以中东欧文学译介为例,探讨了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建构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胡景敏教授探讨了西方现代艺术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问题。文学译介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还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形成。上海海事大学何绍斌重点探讨了翻译活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问题。而河南师范大学赵文静教授以胡适著名的文学评论《易卜生主义》为例,分析了隐性翻译在选材、成品到最后接受的过程中对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现代报刊与翻译
“现代报刊与翻译”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探讨了香港《文艺新潮》的翻译情况。海南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在主题发言中重点探讨了《文学杂志》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外国文学译介问题。
四、 译者与翻译实践
“译者与翻译实践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廖七一教授在主题发言中围绕“严译术语为何被日语译名所取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重岗研究员主要通过分析章太炎与严复之间的学术交锋来探讨翻译近代性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郭刚重点探讨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孤岛的文学翻译在译作和文体选择、翻译方式和翻译组织方面的转型过程。
除上述四个主要议题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就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今教授在主题发言中重点谈及1898-1949年间汉译序跋中的战争观念。
闭幕式上,赵稀方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具有学术含量和创新性,它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推进了系统性的翻译研究,为中文系和外文系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交流、充分沟通的坚实平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春景教授为闭幕式致辞,她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务实、创新的学术研讨氛围,同时也指出本次研讨会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