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教育国际化重塑英语教育模式

作者:张剑
Aa
  • -   
  •    +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的一个热词,是中国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评价中国高校业绩的一个指标。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有低龄化的倾向。电视剧《小别离》就反映了中国新的留学热和留学低龄化的现象,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享有国际化教育,不惜用重金(30-40万/年)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

但是,教育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出国留学。国外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国际学生比例高,常常在30% -40% 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国际化课堂,即一所大学有不同国家的学生同堂学习、相互切磋,从而形成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以这个标准来考查,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并不成功。我国每年送出国学习的学生很多,给国外的学校送去了大量的学费,然而我们接受的国际学生并不多,国际学生同堂学习的情况更是少见。

教育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举措是提倡、鼓励和资助高校用英语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高校用英语授课的比例的确有所提高,但是国际学生来华学习的比例仍然不理想。为什么呢?这说明关键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问题。我国学生到国外学习是因为他们认为那里的教学质量好,而国内多数学校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才是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教育部最近又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设想,可能会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 “双一流”高校建设指的是高校要争取在世界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专业。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不用提升英语授课的比例,不用去吸引国际学生,我们的教育自然就会国际化。这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效应,国外的学生完全懂得什么叫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育国际化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中国在世界上真正崛起,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那么我们不用害怕我们的高校不国际化。那时,外国学生会像现在国内学生学习英文一样,主动学习中文,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申请进入中国高校学习。

教育国际化能倒逼高校思考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以英语专业为例,我们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50% 的语言技能课程和50% 的文学、语言和翻译课程(以前这个比例是70% +30% )。我国英语专业有一半时间在做国外的语言培训学校所做的事情,另一半时间按照国际标准也只是触及到该学科的一点皮毛。而国外的英语专业主要是文学专业,有点像我国高校的中文系。他们的课程设置会更深入、更具研究性质。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不能实现专业化,我国英语专业就很难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很难吸引国际学生。

中国高校在三年级都会送部分学生出国短期留学,学校越好,短期留学的比例越高,北大、清华三年级本科的班级有时会全部走空。英语专业短期留学的学生都知道,国外大学的课程少、阅读量大。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它要求学生在二年级修3-4门课程/学期,完成6-8课时/周,因此,学生有很多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而中国高校在二年级的课时和课程数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甚至三倍,学生疲于上课、无暇阅读、无暇思考。这就形成了探索式教育与灌输式教育的区别。

教育国际化还意味着师资的国际化。国外著名大学的师资是全球招聘,择优录用,以保证本学科最高水平或国际水平。它们还实行非终身教职制,教师必须通过两个为期三年的严格考核,才能获得终身教职,最终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学术精英。中国的高校目前也在向这方面努力,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的师资就是全球招聘,是真正的国际化师资。但从整体上讲中国高校的师资国际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张剑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