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外语类专业国标明确文学教学地位 郭英剑:将语言教学与文学欣赏结合是重大课题

作者:王晓珊
Aa
  • -   
  •    +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简·奥斯汀与莎士比亚、狄更斯等文学家一样,是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位。在42年的人生中,奥斯汀创作了反映18世纪末英国地主乡绅生活的《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 《爱玛》等小说。今年7月18日是奥斯汀逝世200周年纪念日,两个世纪以来,她的经典作品被全世界的读者喜爱着、阅读着。在这个特殊时刻,追忆其创作、重读其作品、品评其价值无疑是纪念她的最佳方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英美文学课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情操、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的最佳平台。据了解,新制定的《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专业学科应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外语语言技能、厚实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和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人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外语专业教学应该重视文学教育,除训练语言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道德之心。《标准》同时明确规定了文学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占比例。

那么,高校英美文学课上是如何解读奥斯汀和她的作品的?当前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哪些挑战?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剑。

记者:您在教学中通常会重点讲解或要求学生阅读简·奥斯汀的哪些作品?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后有怎样的感受?

郭英剑:
我在讲授英国文学时,或者说与学生讲到英国文学时,自然会讲到简·奥斯汀,而她最重要的作品当然是《傲慢与偏见》与《理智与情感》。这两部一般是我们讲解或者要求学生阅读的作品,有时也会推荐大家去读她的后期作品《爱玛》与《曼斯菲尔德庄园》。

之所以推介和讲解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也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作品。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其作品的婚恋观反映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规则,其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喜剧性的冲突,带有诙谐幽默的风格,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通常,我们也会要求学生关注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错综复杂格局中的内心世界。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格外要学习的。在其细腻的笔法和语言背后,有着可以拓展读者眼界的深刻思想。

一般来说,大学生会对《傲慢与偏见》更熟悉一些,甚至只会去读《傲慢与偏见》。大家对奥斯汀的认识,大概也主要是通过《傲慢与偏见》。在读过之后,学生一般会比较喜欢其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感情纠葛。有些人也会拿奥斯汀与夏洛蒂·勃朗特进行对比研究。

记者: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您认为文学史教学和文学作品分析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郭英剑:
文学史很重要,但因为课时量有限,而且文学史的相关内容学生有能力进行自学,因此,我历来主张,英语专业的文学类课程设置应该以探讨文学作品为主。对于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上课讲解文学作品需要时简要进行讲解。

记者:与英语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相比,英美文学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是什么?

郭英剑:就目前中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而言,英美文学类课程,与语言学类课程、翻译类课程、国别区域与文化类课程一样,是带有英语专业本身专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我们在大一甚至大二的诸如基础英语(精读)、阅读(泛读)、听说、口语等类课程,还都属于技能类课程,与英语专业本身的专业属性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习英美文学类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其掌握本专业特长的必由之路。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提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要学会批评性思维的能力。单就课程而言,英美文学类课程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就英美文学教学而言,应该以让学生在解惑知识的同时,认识社会与世界的复杂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讲,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质是人性的,它所触及到的深层的人的关怀和需求问题,所反映的是人的和社会的问题,往往具有普适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文学作品通过能够给人带来乐趣的方式,激发人们的阅读动机,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从而深刻地思考那些带有普适性的问题。

外语专业的学生主修的是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自然更应该了解如何阅读与讨论文化史中的各种人文问题,从而使之能够拓展人文视野。因此,在我看来,对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应该体现人文精神。当然,从这个角度讲,要想使学生进入一个文学世界,语言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如何把语言教学与文学欣赏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及训练和大学教育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应该是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所要为之努力的重大课题。

记者: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还面临着哪些挑战?高校同行是否在共同探索一些改革举措?

郭英剑:
我以为,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网络化时代,教师该怎么教?现在,网上的英美文学类课程资源丰富,且都是世界名校名师的名课程。我的问题是:当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师资的一流课程,那么,讲授同样课程的中国高校老师该怎样去面对这样可能是尴尬的局面呢?毕竟,在现代学术体系之内,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与课程并不是很多。那么,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轻点鼠标的瞬间,一切知识都一览无余的时候,作为教师,还怎么样去向学生传授知识呢?换句话说,在网络化的时代,不仅是文学教学,凡是知识性较强的课程,都很难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了。

其次,近二十年来,国内的英美文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用外语进行沟通变得日益重要,为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中国各高校陆陆续续增加了实用课程,特别重视英语的听和说,以加强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相形之下,“英美文学”的教学被边缘化了。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教学的意义何在?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如何向学生乃至社会上讲清楚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这都成了文学教师的责任之一。

再次,对于中国的英美文学学者和教师来说,面对学科内部与外部的挑战,应该站在什么立场处理英美文学课程?在选定文学史与作品时,所依据的原则又如何考虑性别、少数族裔等多元的立场(如女性作家或是移民文学等)?而“英美文学”的教学又如何体现当下中国学者对文学、教育、社会的理念?再具体一点来说就是:“英美文学”的教育对学生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教授英美文学?我们又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并讨论我们觉得重要的议题?我们如何协助学生去面对、认识西方文学与文化,同时又培养他们具有反省本土文化的能力呢?这些都是英美文学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应该说,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各高校教师的重视,也有不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即将出台的新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当然,再好的理论和理念,都需要落实在教学的实践当中。因此,中国高校中的英美文学教师,仍然任重而道远。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