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致经典

全球化并非英美化 民族化才能世界化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作者:李倩
Aa
  • -   
  •    +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另一方面要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但是,不少中小学课堂以往多将教学重心放在前者,后者近些年才逐渐引起重视。2017年,英语教育的这一变化达到井喷状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教学中去”逐渐变成校长和英语教师率以为常的话题。

2017年两会期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再成为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要进校园”、“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等。2017年底,随着十九大对文化传播、文化自信的阐述及英语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起来。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既适应了教育发展趋势,也将为传播中国、增强文化自信蓄积能量,可谓顺天应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多年来,国内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近两年,这种“一面倒”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吸收英语知识本身是最重要的,文化渗透问题无关大雅;也有人认为,中学是学生信念理想形成的关键期,一味吸收外来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基础地位,可能会让自身的母语文化陷入一个挤到历史角落的危险境地。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挖掘了英语国家文化,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不利于学生双向能力的培养。”谈及英语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授,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英语教师代翠微如是说。

诚如代老师所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中国旅游、学习和生活,他们对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好奇,希望能够了解像“《红楼梦》”“油条”“端午节”等具有文化传统的、特色的、有中国味的内容,这也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责任和挑战,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保证与外国人流畅而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就曾指出:“中国许多英语学习者虽然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在实际场合的应用中,在需要表达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东西的时候,往往就是底气不足,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缺少厚重的母语文化涵养。”

根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研究”研究课题的数据,认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有意识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数只占了学生总数的11.74%,教师总数的24%;认为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学生占了71%,教师占了70%。该研究数据显示:学生和教师都普遍认为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内容常常以英美文化为中心,而中国文化只是偶尔有所涉及,浅尝辄止。

无独有偶,在一项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所做的五级量表的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吗?”的调查中,2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56%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是英语的任务之一”的说法这项中,只有20%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对“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的回答一项中,教师的观点主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语文科目的任务;英语课本中没有呈现;不是英语科目考试内容等。

针对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曾指出,外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母语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通过对比可以更敏锐地觉察出异域文化的特点,同时对母语的理解也更深刻;其次,引入母语等熟悉的事物后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美国语言学家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努力做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互动。他说,“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中国外语教学才能够真正成为宏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是站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有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谈及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实践时,江苏如皋市高明学校初中部英语教师周健如是感叹。

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英语课堂中去呢?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主要有三大策略。

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英语教师要想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自己首先需要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穿插其中,将传统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培养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自觉意识。

记者了解到,曾有学者做过针对英语教师关于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大部分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有所欠缺并且缺少传授中国文化的意识。由于毕业院校不同,导致英语教师本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相关的语言能力也参差不齐。虽则“术业有专攻”,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仍十分必要。

周健曾引入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作为课堂的“餐前小菜”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传统小吃——clay oven rolls(烧饼)、tomato scrambled eggs( 番 茄 炒 蛋 ) 、 rice-meat dumplings( 肉丸)等;谚语格言——There is no ending to learning.(学无止境)、So said, so done.(言出必行)、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等,这些活动设计对其文化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是以教材为本,适当渗透拓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英语教材,而是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如2014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在九年级第二单元中国节日话题中介绍了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泼水节,第五单元讲述了孔明灯的发明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第六单元谈到了茶的发明,第九单元则描写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教师仉艳秋对于如何以教材中的知识素材为中心,教授中华传统文化颇有心得。如在讲述中秋节Full Moon, Full Feelings(《月满,情浓》)时,仉老师从教材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出发,开展了讲述传统民间故事的活动。学生们经过精心准备,补充了逄蒙、玉兔、吴刚砍树、“后羿射日”、后羿与嫦娥等故事,让整节课充满了浓厚的古代神话的色彩。仉老师再以学生的故事作为导课,深入挖掘,课程进程完成得得心应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仉老师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英文讲述其他中国神话故事,如“哪吒闹海”“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表示以往更多将节日当成是约定俗成的日子,忽视了节日背后的意义,而在亲友团聚和吃喝玩乐之外的意义其实才是传统节日要继承和传播的应有之道。

三是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渠道。除课堂教学外,在课外阅读、校园英语文化节等活动中也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上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英文文学作品等,如林语堂《吾国吾民》英文版作品My Country, My People、许渊冲英译《唐诗三百首新译》、China Daily等。教师还可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升学生对英文与中文的互换认知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方面的敏感性,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其“中国文化输出”意识。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