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东学西渐 文化复兴 中西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在1月12日举办的“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上,来自英语教育界、比较文学界和汉语教育界的专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了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嘉宾均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性。在大学和基础英语教育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和国际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也获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同。
王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我们今天更加怀念为东方文化、东方文学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季羡林先生。早在20多年前,在季羡林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曾和季先生主编了一套“东学西渐”的丛书,而且季先生还亲自为这套书撰写序言。
中国文化走向西方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应该走向全世界。只有“美美与共”我们才能够走向大同世界。另外,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还要掌握传播途径和传播的方法。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原来处于边缘的文化有可能走向世界,原来处于中心的语言包括英语变得越来越强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英语的重要性,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英语世界,因为英语能助力我们把中国文化的真谛传播到全世界。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活的媒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甚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活的文本。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肩负着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关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我认为“美美与共”就是最优秀的文化可以相互依存,全世界最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是“你压倒我、我战胜你”,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一种并存的关系。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文化如今走出去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无论是东学西渐,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它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永远没有尽头。因此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情绪,我们要有长期努力的目标与动力。
侯毅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习》杂志主编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是比较理想化的愿景,但在现实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是实力的展示和较量。我们要深入挖掘具有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还要对西方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以及接受心理做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中国古代思想在西方传播是比较有效的。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首先把论语介绍到了欧洲,而老庄哲学、易经、孙子兵法、孔孟等等在西方传播都较为成功。尤其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受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影响非常大。伏尔泰对中国孔子思想推崇备至,因为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据说伏尔泰还将孔子的画像供奉在礼拜堂内,把他作为人类的道德楷模。但是中国古典文化在海外传播仍是非常不够,尽管许渊冲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西方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例如中国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依然知之甚少。
我认为,在文化传播上要有几点创新:第一,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可选择一些辨识度较高,具有统一形象的企业文化。第二,对海外受众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接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注重传播效果,善于用西方思维讲述东方故事。第三,通过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仪式化活动进行传播,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第四,讲究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五,重视传统文化的翻译工作。
张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美比较文学》 杂志主编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我认为“经济可以搭台,语言可以铺路,文化可以通心”。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文化通心?我觉得文学就是很好的途径,或者说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只有懂得了自己的文化才能热爱它,只有热爱它才能把它更好地介绍给别人。这是将心比心的过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通过文化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马东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古典文学专业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教育者和研究者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传承和向世界的传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这样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当前国际化教育理念之下,北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至少有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助其形成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文学院还与国外高校合办中文学院,开展中文专业的学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