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教、学与测评:创新与影响 第二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余佩文
Aa
  • -   
  •    +
4月19日-21日,第二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以“教、学与测评:创新与影响”为主题,围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教师评价素养与专业发展、英语教学创新与评价、英语考试改革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以开放、互动与实践为特色,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和讨论教学与测评融合发展的最新理念、实践与研究成果。会议内容包括会前工作坊、主旨发言、专题研讨、专题点评以及大会研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发中心总监宋微微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郭乙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常小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武尊民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邹申,北京教科院陈新忠、西南大学副教授黄菊、石家庄市教科所周红、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田民、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顾永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余国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宝成、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金立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迎晖、副教授林敦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考试命题处副处长乔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少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晓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教研员和其他英语教育从业者等近40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郭乙瑶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出台的重要时刻,“第二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在这样一个英语教学与评价改革迈向体系化、科学化的时期,北京师范大学愿同外研社一起,尽最大努力推进教学与测评的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力的支持。

常小玲副总编辑在致辞中强调了测评与教学的密切关系。在武尊民教授和金艳教授的带领下,外研社正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诊断性测评与教学模式改进”项目,并通过研究基金等方式鼓励教师基于项目开展研究和教学实践。期待本次会议的召开能促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化发展平台的搭建,更有力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会主席武尊民教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议程以及“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的意义与成果。自“基金”成立以来,团队陆续研制了诊断测评工具和课堂评价工具,推动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行动研究,形成“高校教师带一线教师”“教研员带一线教师”等团队协同模式,营造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协同交流平台。她鼓励在场教师积极申报“基金”项目的第二期课题,为国家外语人才培养和选拔、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会议正式开始后,金艳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对语言评价素养的研究背景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厘清了语言评价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理论框架。她还梳理了语言评价素养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的评价素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探索适合我国外语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素养发展路径。

邹申教授首先介绍了2018年发布的两大“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简称“量表”)及量表在国标使用中的作用,随后详细说明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写作能力分项表”的参数框架、描述语结构特征、研制过程,深入探讨了写作能力分项表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测评中的应用前景及可能碰到的挑战。

武尊民教授以《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为切入点,讲解了“标准是什么”“不同标准的作用”“基于标准的测试是什么”三大要点,并从测试目标、题型选择和效度保障三个方面讲解了如何设计基于标准的测试,并以SAAE和UDig为例,分析了解读测试结果的方法。

陈新忠老师带领黄菊副教授、周红老师和田民老师通过“基金”首期课题中的3个项目实践案例展示了课题的实施模式和初步成果。陈新忠老师从一线教学入手,谈到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诊断性测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以及研究。黄菊副教授通过课题探索了诊断性测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周红老师及其团队基于优诊学在线诊学系统的反馈数据,通过构建“诊—教—学”模式,有效改善高中英语词汇、语法教学。田民老师分享了他在“诊断性测评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研究”课题中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经验。

顾永琦教授和余国兴教授针对“如何研究课堂形成性评估”进行了专题探讨。余国兴教授梳理了课堂形成性评估的基本特征和方法,通过课堂实例阐述了形成性评估反馈的特点及其作用。顾永琦教授对研究进行了分类,并从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两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做研究。他以“基金”首期课题为例,对研究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不同研究问题,梳理可收集的数据类型,分析和点评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估的应用。

韩宝成教授就如何运用综合性任务提升沟通能力的教学和评价进行了主旨发言。他分析了传统的沟通能力(“c”)和现在被赋予了新含义的沟通能力(“C”),并讲解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考虑的5个原则。最后,韩宝成教授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测评中设计综合性任务,评估考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不管是基教还是高教阶段,英语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背景,金立贤教授探讨了学习文化的定义,展示了不同国家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文化的差异,厘清了上述三种能力的概念,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测评这三个方面。

郭乙瑶教授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汇报了三项教学测评实践,为校本测试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借鉴。孙迎晖教授举例说明了阅读现状和问题,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不同语篇的语言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阅读理解测评手段。林敦来副教授以非英语专业普通班本科学生《综合英语阅读》课程的校本测评设计及测评质量监控为例,介绍了北师大校本测试的开发与应用。夏晓燕副教授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博一体”研究生英语教学评价中,将通用学术英语能力目标转化成具体测试任务的一些尝试。

乔辉副处长从高考英语改革历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英语考试及新高考英语卷的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高考英语改革的进展。他指出,高考英语“一年两考”正在循序推进,进一步深化高考英语改革关键是要回答好“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问题。他介绍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并以高考英语中新题型的变化为例,阐述了新高考的考试设计理念。

大会特设“大会研讨”环节,由林敦来副教授主持,与会教师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专家请教。专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解答,既为教师们解惑,也为其实际教学提出了很多切实可用的方法指导。

为指导老师们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罗少茜教授和朱晓燕教授主持了两场会前工作坊。

罗少茜教授针对英语阅读及写作课上档案袋的使用,分享了自己指导学生所做的阅读和写作档案袋。她带领参会老师根据自己所教课程设计一份学习档案袋,从目录、内容选择、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朱晓燕教授从一线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现状谈起,结合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师互动讨论,厘清了测试与评价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误区,介绍了实用的测评手段,建议教师可以采用优诊学等测评系统,评估学生的语言学习进展和调整教学目标。

武尊民教授在闭幕式上对大会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会议内容涵盖了语言标准和测评的不同方面,展示了语言测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突出展示了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研究者和教师之间建构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意义。同时,她还宣布了下届大会的举办日期为2019年4月18日-20日。在发言的结尾,武老师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大家共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框架得以建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和相关教育评价体系也逐步形成。英语学科评价体系的完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制、高考外语科目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过程性评价的日益重视,以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人才选拔模式的创新,这一切都对我国英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在此时召开对于推动英语教学与测评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