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对面
职称外语考试期待改革
从今年起,上海的职称外语考试不再“一刀切”,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和区域都将设置不同的外语水平要求。除上海外,其他省市地区也积极反应,开始实施新措施、新标准进行职称评定。这些新气象被不少人称作“真正为专业技术人才做实事”。
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为了最近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以来,职称外语考试已有近20年的历史。当初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外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以及阻挡“南郭先生”。实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8年人事部决定,职称外语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凡考试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职称评定。于是,每年4月参加职称外语考试的队伍越来越壮观,今年仅北京地区就有63570人报名参加,创了历年之最。其中报考A级的考生19700人,B级的30865人,C级的12905人,实考人数53955人,参考率为85%。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外语考试也逐渐凸现出许多弊端,认为它“过于机械”“为考而考”“考用脱节”等质疑的声浪也越来越高。
外语水平一直作为我国技术人员任职必备的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除少数对外语有很高要求的岗位之外,大部分岗位与外语的关联度并不高。很多专业技术人员谈起外语考试也满腹牢骚,尽管他们认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无愧于”他们想要获得的职称。吴先生是北京的一位农业师,近年陆续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农业新产品开发方面成果卓著。
自2002年起,他连续两年职称外语考试不及格,为此伤透了脑筋。吴先生说:“像我们这样的技术人员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做试验就是研发新产品,实在抽不出时间攻克英语。如今我已55岁了,不想再难为自己了,所以今年我放弃了参加高级职称外语考试的机会。”
职称外语考试的实质意义到底有多大?是否更多具备专业水平的人才就此被埋没?考试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掌握它,让其为我们服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建钟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对职称外语考试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考试本身的组织形式、所起的作用以及现行的教学大纲等的质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到底该不该提高英语能力。如果把外语作为必备的条件,势必会引导一些专业人员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外语上,容易影响其在专业上的努力。”
硬性考试催生作弊现象
与专业无关的考试制度也容易催生作弊现象。据披露,在去年举行的全国职称外语考试中,仅发现了的违纪人数至少在1.1万人以上,未经发现的绝对不在少数。每年职称考试期间,社会上就会冒出许多代考“枪手”。考场作弊之风与监考人员失守现象,在一些地方也已成了公认的社会现象。有人甚至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弊也实属无奈,他们的工作用不上外语,也就难以在短期内掌握众多外语词汇。但这考试又非过不可,于是有人就选择作弊。
为刹住考试作弊歪风,树立“诚信考试”的理念,国家有关机构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记者发现“2004年度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考生须知”第6条中明确规定:为了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中出现的作弊、冒名顶替等违纪行为,严格按照人事部有关文件精神处理,取消考试成绩,书面通知应试人员单位,并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在今年的考试中,有关部门对在职考生下达“铁血政策”——一旦发现有作弊行为的,要书面通知考生单位。
政府办考试是角色错位?
今年职称外语考试刚结束,《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就报道:从教材与大纲的编辑、出版、发行到零距离、近接触、远程的辅导,一个由国家人事机关、考试部门和各教育机构合力打造出的蔚为大观的“职称外语考试经济”轮廓毕现。它显示,每年数百万考生不得不从衣兜里掏出的血汗钱,流进了行政的、经济的组织或个人的腰包。仅以2002年的最保守估计,《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便有利润1.76亿元!有专家提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这种考试应交由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举办,如此也有利于维护政府机构的廉洁形象。
人事部法规司新闻宣传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现行的职称外语考试体制是稳定和完善的,造成争议的原因是人们对许多相关政策的不清楚和不理解。职称外语考试当然也有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必要,有关部门会选择合适的时期来作出解释。
对于择才的标准和途径,不少专家有自己的看法。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提出,按照科学人才观,现行职称制度必须改革,其核心是坚持能力与实绩的标准。他认为职称外语考试应坚持“三不”原则:“不一刀切”,即职称外语考试应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不一票否决”,即职称评聘应按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开展综合测评;“不一个模式”,即职称评聘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可设计三条通道,即职称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专业技能水平认定。
新措施应对旧考制
面对争议不断的职称外语考试,不少地区和单位开始拿出新措施,希望实现真正地自主择才。今后在上海,职称外语考试不再“一刀切”,不是所有的高级职称都要求A级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而是根据分级分类原则,不同行业、专业和区域都将设置不同的外语水平要求。广东省9月份陆续出台新措施,规范有突出贡献人员、离退休人员、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做法,为这些特殊人员评职称提供快车道。以上人员在评定职称时,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继续教育条件都不再作为评审的必备条件。福建、江苏、广西等省市也纷纷开始深化职称改革,外语开始不作为晋职的“铁政策”。包括中国科学院这样的权威学术机构,已经取消了职称评审,实施全员岗位合同聘任制。
“各省市的积极反应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目前‘一刀切’的职称外语考试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科学性也难以保证,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李建钟博士说,“对技术人员的外语考核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拿出资金,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外语培训。另外,各用人单位也应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职责要求以及规范的评估、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