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基础教育

注重语言交流功能成为与会者共识

作者:本报记者 戴莉敏
Aa
  • -   
  •    +
  在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如何让学生将英语学以致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十分关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仅牵动着中国老师的神经。在上月举行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地区语言中心国际交流研讨会上,来自东南亚地区的500多名英语教学人员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教学专家就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地区语言中心坐落于新加坡,自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教学。今年4月18日至20日,该组织在新加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研讨会。围绕着“口语交流教育中的新方法”这一主题,六名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新加坡等国的知名英语教学专家进行了大型讲座,向大家介绍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新趋势。另外,近百名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英语教师做了形式多样的小型讲座,向与会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经验。

  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是非英语国家,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点和相似点,其中包括学生在口语学习方面比较被动,而且很难养成用英语直接思考的习惯等问题。三天的年会为东南亚地区的教师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思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操着各种口音英语的老师们大多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英语口语主要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虽然在教授英语课程时教师应该教授“标准英语”,但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不必刻意要求他们说出“完美英语”,而应该更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来自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老师Cynthia Macknish在会上做了题为“通过辩论交流(Communicating through debates)”的讲座,引起许多同行的兴趣和共鸣。Macknish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关心时事在现代社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通过时事辩论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理所当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学校,这还不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与同学展开日常的时事讨论。她认为时事辩论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准备辩论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组织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而演讲过程则能够训练学生口语中的发音、发声和时间控制能力。”当然,选择什么题材的时事让学生辩论紧密关系到训练的成果,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的基础上来选择有趣并且相关性强的辩题。因此,Macknish建议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建议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她说:“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去深入挖掘他们所了解的东西的内涵。”对于辩论实际给学生带来的口语训练,Macknish说:“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研习的学生来说,辩论是一个让他们实际运用常用固定短语的很好的机会,如you may have a point but ... 等。”

  除了Macknish之外,其他很多英语教学和研究人员也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英语教学专家Martin Bygate在会上强调了重复交流性任务的重要性。他在自己教授的英语课上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即让学生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并复述片中内容。他发现,第一次看片后,学生们能够大致复述出故事情节,而第二次讲述的内容明显比第一次详细,学生能够加入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且加入自己的感情和评论,而第三次则又胜于第二次。他总结说:“重复任务能够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学习时有更大的空间去拓展,有助于掌握并巩固语言技巧,并且能够减轻压力,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中国的英语口语教学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口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的刘梅华老师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她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从性格角度上说,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害羞、内敛,在表达个人意见时有所保留。因此,选定合适的口语讨论题,并鼓励学生常说、多说仍是英语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