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
阅读教学有策略 “字里行间”辨分明
编者按:目前的英语阅读课上,有这样一句话在教师中十分流行——“You should be able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者隐含的意思往往藏在“字里行间”之中。本文作者从语篇分析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语言学习者在阅读中容易忽视的几个方面,纠正了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并指出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参透“字里行间”的意义,还应培养学生的评价性理解能力和欣赏性理解能力。 语篇分析研究的成果证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来就没有被隐藏在字里行间,而且从来都是明明白白地写在“行内”的。只不过表现的手段被人们(这其中也包括操母语者)尤其是语言学习者所忽视。那么,到底是哪些东西被忽视了呢? 第一类是Leech和Quirk称为 “attitudinal disjuncts”的词和具有相同作用的词语结构。比如 “admittedly, allegedly, quite likely, curiously, preferably, wisely, to my regret, even more important, in view of ?等等。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其正在描述的内容的态度。“Technically”和“apparently” 表达了作者认为所叙内容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态度。“Rightly, preferably”和“wisely”,表达了作者对所叙内容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以下例句中这类词语的作用: EX1. Mr. Bush was wise enough to see that this squabble was getting out of hand. EX2. The tress is on documentary and rightly so. Arty photographs are a bore. 第二类是Leech 和Quirk称为“comment clause”的从句结构,它们也表示作者对所叙内容的评价。作者此时的做法叫“夹叙夹议”,他/她跳出正在叙述的事件过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发表着对该事件的个人看法: EX3. To the great admiration of all the onlookers, he plunged into the water and rescued the struggling child. EX4.What is even more remarkable, he manages to inspire confidence in the most suspicious people. EX5. They are not going to buy the house, which is not surprising in view of its exorbitant price. 第三类是Tadros指出的由一些语篇标志词语(signaling expressions)所表示的语篇内存在的预示关系。这些词语构成了一些转述结构(reporting structure),在语篇中起着转述和引述的作用。往往语篇中出现这些词语时,就意味着接下来作者要对所引述或转述的内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此,这些词语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出现。Tadros 将这些词语所引领的部分称为预示项(predictive),而表示作者的观点的词语所引领的称为被预示项(prospected), 预示项和被预示项构成了预示关系(prediction)。以下所列仅为表示预示项的标示词语的一小部分: EX6. They assume that... EX7.Those who support the Bargaining Theory of Wages assert that... EX8. It was formally believed that... EX9. At one time/period, people adopted the idea that... 往往以上的词语和句型在语篇中出现过后,作者接着就会说“however”或“in fact”,或使用像“Can... really...?”一类的问题,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来。由这些词语引领的部分就是被预示项。被预示项的标示词语往往是“however,in fact”之类的转折词语。 由预示词语引领的只是作者转述或引述的他人的观点,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准备。在转述他人的观点时,作者常常使用转述结构。转述结构由诸如“support,believe,assume,adopt,think,assert,suppose” 这类动词,加之过去时,that从句和无人称it句型等构成。 不过,语篇中有了转述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存在着预示关系。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些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把他们放进预示关系中去理解其功能的话,我们还是不能区分什么是作者对他人观点的转述,什么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例如下句中也有转述词语和转述句型: EX10. It has already been pointed out that two factors which reduce the supply of labor... 但是,在接下来的语篇中我们却没能读到由“however”,或 “in fact”之类的词语所标志的作者的观点。事实上,作者此处并没有转述他人的观点,而转述的是前文中他自己的观点。在此,语篇成分之间并没有形成预示关系。 当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手法还不止以上所列的三种。这三种常常是议论文体,比如报刊中的评论性报道使用的方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更加复杂,比如通过事件的叙述人来表达。本文想要指出的是:语篇能够提供给读者所需的表达作者的观点的所有线索,关键是读者是否能够识别并“抓到”这些线索。阅读理解技能不是什么“玄学”,也不是单靠稀里糊涂地“多读多练”就能提高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以上所列的三种手法,多教给学生识别的方法。 遗憾的是,以上所列的三类词语往往在教学时被忽视。第一类往往不被当作词汇教学的重点,因为许多教师认为“wise”和“enough”都是简单词,学生早就在初中就学过了。他们都没有考虑这类词的语篇功能。第二类词语往往被当作是新语法项目来教,比如是定语或状语从句。也没有考虑其语篇功能。第一、二类这种属于句范围内的东西都被忽视了,第三类这种属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更无从谈起了。 尽管不少人在谈论语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到了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往往仍然只是词、难句型,阅读教师将文章的难词和句型解释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时至今日,不少教师还不了解什么是语篇教学以及如何进行语篇教学。 其实,能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阅读能力还应该包括评价性理解能力和欣赏性理解能力,即能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通篇布局、语言技巧及修辞手法。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都很必要。这些可能都在“between the lines”之中了。 “You should be able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笔者只是不愿看到它被一些人当作讲不出、也解释不清道理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