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加强对外翻译 着眼文化输出

作者:本报记者 李立
Aa
  • -   
  •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当今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同时,如何平衡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目前翻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典籍英译承担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近年来许多学者一改传统外译中的研究方向,把目标转向我国典籍作品的外译工作。

  近日,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所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就中文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典籍英译的作品研究、典籍英译的意义及学科建设研究等交流探讨。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在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源较早,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籍遗产。典籍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据《光明日报》题为《我国古籍正在逐步整理出版》的文章报道,我国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古籍大约有8到10万种,另据全国近3000个档案馆的统计,我国目前有历史档案近3000万卷。仅《四库全书》就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

  面对如此宏伟庞大的中国文化,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在发言中说,一名合格的典译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好的汉语、英语、文学功底及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颗热爱典译工作的事业心,不要让金钱和权力改变了学术的真面目,要让道德之光燃起智慧之火,最终放出学术的光辉。

  汪榕培教授也表示,典籍英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从对典籍作品进行比较性研究开始,很多专家对这种研究给予了肯定,我们要突破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善于听取各方面的不同观点,以促进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典籍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现在从事典籍英译的队伍尚需进一步加强,需要新一代青年们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典籍翻译工作继续发展,并要改善社会环境,为典籍英译提供方便条件。

  据了解,典籍英译目前已成为翻译学科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如何使西方社会准确贴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摆在典籍翻译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诗歌翻译家、诗人,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江枫教授在谈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时说,学术界对翻译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典籍翻译、文学翻译依然是翻译,要追求一个“信”字。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曾说,“诗,简直就是用比喻写成的。”(Poetry is simply made of metaphor.)诗歌翻译要做到“形神兼备”,充分把握原作的形象,保留诗歌中的“诗味”。“诗歌之所以称其为诗歌,并不在于它说了些什么,而在于它是怎样说的。所以译诗不在于要译出它说了什么,而在于译出它是怎样说的,这样才能忠实于诗歌原文所传递的全部信息。” 江教授说道。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