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活用”教材的另一个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交流活动,启发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引导他们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如在教授牛津版教材初一上册Unit 12 Reading的短文时,笔者就组织学生给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开了个生日晚会。学生们异常兴奋,轻松愉快地学会了“be excited to see sth. , have a birthday party, make a wish, blow out the candles, cut the cake…”等许多有用的短语。
整合东西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佛里斯(Charles C. Fries)认为,“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相反,越深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能简单地提出如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o you like Beijing? 等问题,只表明学习者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并不能说明他已具备了完全的社交能力。要达到消除误解,真正沟通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在讲到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对比西方的节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其异同,加深学生对相关节日的了解。
教学应立足教材,但教师在教学中做适当的拓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牛津版教材初一预备教材Unit 3时,课本中出现了“How old are you?”的句型,针对这种句型,教师可以及时补充“How old is he/she…?”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如广播电视节目、录像材料、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努力创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合作的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