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高校外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亟待加强

作者:本报记者 吴永奎
Aa
  • -   
  •    +
  3月25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位高校校长及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展开了深入研讨。在研讨中,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有2300多万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学习外语的群体。然而,我国外语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聋哑英语、费时低效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大改观,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外语直至大学毕业仍然缺乏外语交流与应用能力。

  国家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戴炜栋教授在大会发言中对加强外语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示了极大关注。他认为,加快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即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但在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方面却相对薄弱。

  戴炜栋的观点得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王文宇的认同。她说,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虽掌握了语言技能,但对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却知之甚少。王文宇举例说,在许多英语演讲比赛中,外语专业学生的表达流畅自如但却言之无物,演讲内容浅薄,而其他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虽略为逊色,但内容却比前者丰富深刻。为弥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南大英语系在2000年便将《中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化经典》设置为必修课程,并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要选修《逻辑学》《中国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的课程。

  对于高校外语教学须注重文化底蕴这一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国内的外语教学过多强调了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语言技能的重要性,而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即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研究学习却被忽略。

  曹德明强调,高校外语教学要特别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所谓文化交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力求把握外语所蕴涵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即在学习其它文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而后者往往被忽略。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曹德明开出了“药方”:开设各种与文化有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如历史、外交、政治、艺术、法律、文化比较课程等。他告诉记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年春天都会举办“语之魅”外语文化节,包括英伦风情展示、西方典藏展览、东方神韵一瞥等系列,每个系列包括很多子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渐染中感受目的语言的文化魅力。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