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报纸头版

翻译产业竞争力丞待提升

作者:本报记者 吴永奎
Aa
  • -   
  •    +
  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翻译已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翻译产业也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日前,“2006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邀集海内外近200名跨国翻译企业负责人及国内翻译产业的权威人士,围绕如何提升我国翻译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的翻译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其突出特征表现在翻译从业人员日渐增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翻译工作在中外交流中已不可或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说。

  当前,翻译产业发展势头令人振奋。美国市场调查机构ABI公司(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全球翻译市场规模将达181亿美元,去年中国翻译市场已突破20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同时,中国翻译协会会长(下称“中国译协”)刘习良在论坛发言中也指出, 我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不同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超过3000家。

  然而,与翻译产业的迅猛发展相伴的是,一系列问题如译文质量粗劣、翻译行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统一的管理等也日渐显露。黄友义认为,当前翻译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以及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是翻译产业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的两大瓶颈。他告诉记者,翻译行业至今没有一部全国性的翻译法规,也缺乏对翻译产品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同时,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自行成立翻译公司或从事翻译工作,从业者所面临的约束几近于无,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显然,消解制约翻译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翻译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翻译界民间组织的领头羊,中国译协在推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不遗余力。中国译协会长助理黄长奇告诉记者,中国译协已制定《翻译服务规范 第一部分 笔译》和《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两部行业标准。

  中国译协已于去年夏季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报送了《翻译服务规范 第二部分 口译》,目前审批程序正在进行。她告诉记者,新的标准主要针对翻译机构的硬件设施、流程管理以及翻译资质等提出规定,明确要求翻译机构须具有专门的营业场所与执照等,对翻译业务进行详细记录。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则须经过专业的翻译培训。

  中国译协起草的行业标准对于规范翻译市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均属推荐性国家标准,缺乏强制性约束力。面对鱼龙混杂的现状,翻译行业呼唤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对此,黄友义告诉记者,人事部出台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与《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将翻译考试正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系列,为建立翻译市场准入机制指明了方向。据了解,截至去年底,累计报名参加翻译考试的总人数已达17704人次,其中3973人通过考试。今年上半年,报名考生超过9300人。黄友义说,翻译考试确立了以考代评的翻译人才评价模式,打破了行业、学历与地区的限制。随着翻译考试影响的扩大,通过翻译考试的从业者将倍受市场欢迎。翻译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