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教学论坛

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作者:李贞
Aa
  • -   
  •    +
  编者按: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同时承载着文化,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可能使人们在用外语交流时产生障碍。本文作者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如何用课内教学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在于能够用第二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然而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多数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在实际交往中却经常听不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无法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沟通,甚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令人尴尬或啼笑皆非的局面。因此,教师应重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笔者从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入手,在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跨文化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一词由英语中的“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而来。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在各自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如果总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和障碍。

  例如,在中国,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常问“你吃饭了吗?”或“你要去哪里?”而在英国,问别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是在委婉地邀请别人吃饭。若发生在未婚男女青年之间,则暗示着约会。“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人私事,若问别人就等于窥探别人的隐私。许多在中国人眼中表示友好的问候,西方人却会感到反感。

  可见,教师若在教学中忽视向学生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将母语的交际习惯套用在外语中,以致闹出笑话。

  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伴随着非语言交际,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事实上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布置、光线、色彩,从时间概念到空间概念,这些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因素。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仍存在较为显著的文化差异。例如,人教版SEFC BOOK 2A Unit 21 Body Language中的Reading部分就专门讲解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人们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非语言信息有时会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会导致悲剧发生。

  例如:有一对不会说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菜以后,他们对服务员做手势,让他给他们的小狗弄点食物。然而,服务员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却是一盘红烧全狗肉,这对夫妇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用活,而且有助于使学生熟悉、了解东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

  1.通过词汇教学

  英语中的词汇、习语、谚语等往往隐含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汉语相比,有些词汇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有些是褒贬意义的取舍不同,有些则是文化内涵的外延不同。学生如果不能了解一个词的文化内涵,就无法理解这个词的真正意义。

  例如,汉语的“药店”与英语的“drugstore(美)或chemist’s shop(英)”相对应,但它们所表达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在中国的“药店”中人们只能买到药,而在英、美国家的“药店”中人们不仅可以买到药,还可以买到软饮料、化妆品、杂志等。

  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也颇具特色。下面这段文字,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若学生明白了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理解其真正含义。文字如下: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个踏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因为他近来常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能早点振作起来。)

  2.通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面对的读物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连。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 6 Good manners中的Reading部分是一篇介绍餐桌礼仪的说明文。在教授正文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的表格,来激发其兴趣。然后由此引入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找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就餐习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主人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而在外国人看来,这样做很不卫生。他们只对客人说“help yourself”,而从不给客人夹菜,否则就有强人所难之嫌。学习完这一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西餐文化,而且日后在吃西餐时也不至于闹出笑话,从而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文章中既没有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学生却不能理解文章或理解时有较大偏差。学生有时不知道一个熟悉的词在一个新语境中的含义,或它在特定的文化中作何种解释。例如,在下面这段话中:“One day when 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 I saw on the grass a cat running after a dog with a mouse in its month.”如果学生不知道“rain cats and dogs”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就不能对这段话作出准确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并从中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

  3.通过写作教学

  学生用英语写作时,也会受到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他们经常采用与汉语表达方式类似的英语句型,而不善于使用地道的英语句型。例如,“这棵树上的苹果很大。”有的学生常错误地将其写成“The tree’s apples are big.”从“树”到“果实”是中国人整体优先思维模式的反映;而西方人习惯从个体入手来观察事物,因此该句应写为“The apples on the tree are big.”从“the apples”到“the tree”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从具体到一般的观察方式,这正是西方人部分优先思维模式的反映。在时间和地点的表达上,如果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英语通常是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而汉语却与之相反。

  例如: He was born in England on July 28,1983.

  他是1983年7月28日在英格兰出生的。

  因此,教师在教授写作时若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而非单纯从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上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学生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4.通过听力教学

  听是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环节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听力训练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常用单词和短语。然而,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时虽然能听清单词,但若对其意义理解有偏差,做题时就会遇到障碍。例如,“high school(高中)若被译成“高等学校”,“rest room(厕所)”被译成“休息室”,学生被问到关于地点的题目时就必错无疑。高考听力题中,回答“What’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take place?”等考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发生在商店、酒店、校园或办公室等不同场合的对话都有某些标志性语言,只要学生平时善于总结西方人在特定语境中说话的规律,就可减少答题时的思考时间,并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总的来说,英语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五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只有将跨文化交际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靠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大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1、阅读英语原著是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如《简爱》《双城记》等。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还可以间接了解文字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

  2、学生是一个求新、求奇、求趣的群体,而报刊则迎合了学生的特性要求。报刊中的信息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学生在读报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更新观念,拓宽视野,缓解社会迅速发展而学习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

  3、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4、英文歌曲是英美文化的精粹。学生经常欣赏外语歌曲也能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师可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英语流行歌曲,如“My heart will go on”“Take me to your heart”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语言,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力水平。

  结束语

  21世纪是国际间进行更广泛、更深入交流的世纪。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学其表,更要知其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英语,从而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河南省灵宝市第五高级中学 李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