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
综合考量双语教育 完善语言授课模式
编者按: 近年来,双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涌现,对此,业界许多人士认为:一方面,作为世纪教育的拳头“产品”,我国的“双语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情原因它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的作者为此撰文阐发其对时下“双语热”的系列思考。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早在80年代中期,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全部由外籍教师讲授的经济管理课程,并且直接使用国外教材。这就是说,在重点高校内,双语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近几年来,双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恰如雨后春笋。目前,在我国乡镇级中心小学差不多都有了双语实验学校。 “双语教育”的国际背景 每个国家双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各自的背景和动机。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不同语言文字的人一般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而在中国,人们则基本上都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美国的双语教育是为了保障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权利,加拿大的双语教育源于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动因;而中国“双语教育”的兴起却是在国家对外开放、加入WTO、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应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换言之,中国的“双语教育”具有很强的全民和国家对外发展的整体性动机,它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中国为了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实现进步和发展而采取的教育方式。 英语作为信息媒介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体现在很多领域里,尤其是在经济、外贸领域。仅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为例,过去几年间,印度在软件业方面远远走在中国前列,其软件年出口总值在62亿至85亿美元,而中国历年出口总值累计还不到10亿美元。同样,英语作为信息媒介在寻找市场,制定市场战略,推销产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印度较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技术人员可以畅通无阻地使用英语直接同客户谈生意,签合同, 设计方案以及进行其他系列技术合作。显然,中国对外发展信息市场的紧急需求带动了国内的“双语教育”供给。 “法语沉浸课程”的启示 “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要包括“沉浸式强化训练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维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和“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举例来说,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课程(the Canadian French Immersion Programme)就是属于第一种系列,即学校里使用不同于家庭所用的语言。此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众所周知,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个法语区,法语同英语一样,是加拿大两种法定的官方语言之一。当时,有一些说英语的学童在该省学校上学。孩子的家长们希望学校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法语,以便他们的孩子日后能同时使用英、法两种法定语言工作与生活。为了满足这一社会要求,学校对这些当时还不会说法语的学童采用法语来上课。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孩子居然逐渐地学会了法语。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家长(包括学生本身)的愿望是学习法语,因此,法语是他们语言学习的目标,但是这个愿望并非通过参加“语言教育”来实现。相反,他们依靠“教育语言”来实现“语言教育”。通过“教育语言”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这正是加拿大沉浸式课程的宝贵经验。 “双语教育”的基本内涵 不过在中国,英语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第二语言教学还是外语教学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否用英语授课。 双语教育必须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部分人文课、数学课、科学课等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他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这样做无疑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且更重要的和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他们所需的目的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更明确,更持久;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对怎样上课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语言形式的使用不是刻意留心,而是尽可能通过目的语做媒介掌握各学科的知识点,尽管最初学生带着掌握该目的语的动机,不管这种动机是为了日后能够融入到目的语国家,还是将该目的语作为工具去获取各种社会信息,但这一动机的实现显然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只是在逐渐熟悉目的语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要尽可能通过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开始时范围先局限于课堂内,当能力和条件许可的时候,便扩大到课堂以外。有时,当目的语能力有限时,也可用母语转述。 在中国,对“双语教学”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指除汉语外,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学。目前,英语是绝大部分双语教学用语。因此,在某一个双语学校内,如果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依然用母语讲授,那么双语教育就只能说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了。双语制(Bilingualism)表明,个人或群体至少使用两种语言,譬如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显然,中国学校的英语学习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在语言研究领域里,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母语的习得是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是通过成年人对语言模仿行为的“鼓励”或“惩罚”来实现的;而第二语言的习得也同样是通过“模仿”或“强化”来实现的。在此,学习者逐渐构成第二语言行为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双语教育者拥有语言环境的支撑;而外语教育者没有目的语环境的支撑,他们通常追求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学习。所以,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而这恰恰是相当多的中国人学了十多年英语,其流利程度还不及英语国家几岁孩童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二语言和外语的内涵 1.阐释相关概念 现在我们再从相关的概念对此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譬如second 1anguage是相对于first language而言,而foreign 1anguage与non-native language则相对于mother tongue与native 1anguage而言。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一般指一个人的母语或最先习得的语言,但在多语种社区内,儿童可能逐渐从主要使用一种语言转向主要使用另一种语言,所以,第一语言指儿童用得最自如的那种语言;母语(mother tongue)通常指在家里学会的第一语言;本族语(native 1anguage)一般指一个人幼年时习得的语言,它是家庭所使用的语言或所在居住国的语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与社区环境中习得的; 语言熟练程度高,直觉灵敏,且反应快。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不是一个国家的本族语,但作为交际媒介普遍使用,如用于教育或官方,通常与其他语言同时使用。英语在斐济、新加坡和尼日利亚这些国家里是第二语言。英语在英国对于移民、第一语言为威尔士语的人来说是第二语言;非本族语(non-native language)则是指新加坡英语、尼日利亚英语、印度英语之类的语言;外语(foreign language)作为学校课程所教的语言,但不用作学校的教学手段,也不用于国内各行业的交际。英语在法国、日本、中国等是外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皆次于第一语言,其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一般通过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方式习得。 2. 第二语言和外语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和外语有着本质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英语、法语在加拿大,英语在印度等),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均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一般就不享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再者,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享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同样,如果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也给他们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环境,其中包括“外国腔”(foreigner talk),“教师语”(teacher talk)、“同伴语”(peer talk)等。而外语学习者就不同了,他们较少得到foreigner talk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 ta1k的质与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peer talk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就大打折扣了。 由此看来,第一、二语言和外语的各自内涵在于语言环境和输入的差异。 我国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除英语课以外,其他学科能用英语作为教学信息媒介的中小学校几乎寥寥无几。当然,一些大中城市里的同英语国家有关机构联办的“国际学校”除外。 随着新英语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开始强调在英语课上创设情景,但是,在40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以及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却是有限的。不仅如此,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也相当匮乏。 虽然在一些英语观摩课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等课堂活动一应俱有。然而,那也只是一些观摩课而已。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地、市级以下的大部分学校里,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语言环境缺乏的现象。可以说,目前许多学校中的双语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翻版,除英语课以外,其他科目并不使用英语作为教学手段,同校内的非英语教师也不懂多少英语。 “双语教育”任重道远 那么,如何使双语教育在我国健康而蓬勃地发展呢?笔者认为,提升双语教育教学理念、造就合格的双语师资队伍、配备现代化语言教学设备、以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以目的语作为教学媒介是至关重要的。 真正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师资来源一个是外教,一个是留学归国人员,还有纯粹是国产外语学院和师范专业毕业的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教师。要留住和招揽这类人才, 学校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而这对于时下大部分双语学校来说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双语教学在中国只能是局部地、渐进地发展,应当同本地实际需要和条件相结合。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最好能同用人企业和个人挂钩,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同时,同类学校切忌在进行双语教学上“跟风”,搞一刀切,对于那些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尤其应该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注重科学而有效地管理教学内容,双语教学不但会在大学,同时也会在中小学存在和发展下去。 总之,“双语教育”在中国中小学还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完善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有人对“双语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质疑其必要性的问题,笔者想借台湾一位教育爱国人士的话——“我们今天学习英语是为了明天让全世界都来学习中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笔者认为,“双语教育”对于中国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要什么”和“怎么要”的问题。就目标语为英语而言,双语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目标是“学会用英语表达”与“用英语学会知识”;其进展的阶段是从“用英语学习”到“用英语表达”过渡到“英语思维”;对其应有的认识是“双语教育”观念是前提,教师是关键,课堂是阵地,环境是基础;对其应采取的措施是鼓励尝试、加强研究、精选内容、规范备课、优化整合。 综观国内外,虽说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学校”“双语班”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但笔者还是要赘言,不具备双语教育条件的学校还是以“英语强化班”代替“双语班”为好。 --------------------------------- 文/江苏省阜宁师范学院 朱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