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转换思维视角 展现演讲风采

作者:本报记者 邵金荣
Aa
  • -   
  •    +
  11月4日,“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东、西、南、北四大赛区的总决赛终于圆满落幕。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本届大赛的选手在演讲中都非常注重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自己的观点。

  担任此次大赛评委、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李燕姝教授说:“参加本次大赛的选手无论从英语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是从论证问题的严谨性来说,都较从前的选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他们在个别词汇的选择上仍然存在把握不准的现象,但是从他们演讲时善于运用具体事例、选择以小见大的角度进行叙事说理上来看,如今的大学生的确已经逐步意识到用英语进行思维的重要性。”

  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选手唐夏川以“文明行为——并非仅关乎个人礼仪”(Civilized Behaviour—Not Just a Matter of Manners)的演讲博得在场评委的认同,摘得北方赛区桂冠。在演讲中,唐夏川通过“天安门观光游客散去后留下一地狼藉的情景和南韩游客在新疆旅游时随手拾起垃圾”的两个反面事例,引出“文明行为,其实并非仅是个人的礼仪问题,它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荣誉”这一中心思想。唐夏川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他在台上阐释自己的观点和回答评委们提问时,一直都采用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方式,而这也许是他胜出的原因之一。“记得最初拟写演讲稿时,我基本上是翻译已经在头脑中事先构思好的中文,整篇文章都在反复论述文明礼仪与荣辱观的关系,其间根本没有一处具体的例证。针对这种现象,我的指导教师刘燕在系统介绍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耐心地与我一同分析英语范文的篇章结构,使我意识到,英美人通常都是采用身边的小事或引人深思的热点事件来以小见大地阐释道理。正是由于老师的点拨,我才真正领会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唐夏川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已经成为此次大赛指导教师的关注点。新疆大学的韩新雷老师为了培养参赛选手高娃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除了训练她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辩论时的逻辑缜密性以外,还专门指导她如何巧妙地运用英语句型。汉语中常用有生命名词做主语和英语中常用无生命名词做主语的对比练习就是训练的重点之一,例如“他去上海出差了”就可以用“A business led him to Shanghai.”来表达。

  担任本次大赛评委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认为,用英语思维是学习者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关键,但是培养这种思维习惯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辛的,它既需要语言学习者长期不懈地自主学习,又需要语言教授者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只有两者积极配合,双向互动,科学地进行语言信息输入,才能有效地完成语言输出。而一旦输入和输出的管道变得畅通,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西安交通大学的指导教师常虹告诉记者,她们学校在帮助选手积累各类语言知识、创造途径实现有效输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指导教师每周规定阅读任务(《21世纪英文报》为必读刊物),布置精听和泛听材料,同时还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或做相关的书面总结。每周,指导教师还要求选手们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某个热点话题,如油价上涨或北朝鲜核武器问题等展开辩论。为加强学生的即时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学校还与美国加州的 Irvine Community College在网上定期开展可视辩论大赛。

  在指导参赛选手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同时,教师还将训练方法和训练素材引入了英语课堂。据华侨大学的蔡和存老师介绍,在每学期初,他都会将一些与时政和社会热点有关的话题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前的几分钟依次就话题发表意见,之后再特别指出他们因方思维方式不同所导致的选词或举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不仅参赛选手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未参赛的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上也显著进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在逐步地形成。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