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中式英语:推动新语言标准的建立

作者:本报记者 田文
Aa
  • -   
  •    +
  3月29日至30日,第12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暨第六届“21世纪国际英语教学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圆满结束。本次比赛及论坛不仅汇集了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英语精英,也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知名语言学家共济一堂,探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分享公众演讲的经验及方法。作为历史悠久、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英语界赛事之一,“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也获得了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想集团、香港中文大学、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等国家相关部门及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3月30日,第六届“21世纪国际英语教学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大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的众多知名学者,以及国际权威英语教学及测试机构的资深专家。中外专家以“非母语的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旨在为英语教师展示国际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公众演讲的经验及方法。

  近来,随着英语热在亚洲国家的持续升温,英语演讲已被当作一种技能来教授和学习,各地大大小小的英语演讲比赛轮番上演。

  作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如何在英语演讲及比赛中表现出众?母语及非母语的公众演讲又有哪些区别?这些话题均成为本次论坛的讨论热点。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oland Sussex教授的主旨发言——“内圈、外圈、延伸圈:重新估量Kachru的世界英语模式”(The Inner, Outer and Expanding Circles: A Reconsideration of Kachru’s Circle Model for World Englishes)揭开了本次论坛的序幕。Roland Sussex对著名印度裔美籍语言学家Kachru的“三大同轴圈”理论(The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进行了重新思考。

  Kachru曾以“历史、社会语言和文化特征”将全世界的英语分为内圈、外圈和延伸圈。内圈(the Inner Circle)即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外圈(the Outer Circle)即包括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香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延伸圈(the Expanding Circle)即指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南美洲以及部分亚非国家。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在与其他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本土化”现象——各具特点的英语变体,如印式英语、中式英语、新式英语等不断涌现,从而造就了如今世界英语多元化的格局。

  Roland Sussex认为,随着中式英语的兴起,英语的构成和分类有了相应的变化。虽然中国、日本等处于延伸圈的国家尚未赋予英语官方语言的地位,但具有民族特色的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后,延伸圈国家英语扩张的潜力将最为强劲。

  “以本次比赛为例,作为母语为非英语选手,中国学生的表现令人赞叹,口语流畅、语言准确、条理清晰,有观点、有思想。中式英语在全球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普及可以让英语成为一种国际化语言,避免沦为一种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语言和文化。此外,中式英语还有助于建立一套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接近但又别具特色的语言标准。我认为,今后中式英语的标准和模式,将会由演讲比赛的老师和选手、双语媒体、互联网用户等共同制定。” Roland Sussex分析说。

  作为本次论坛的专题发言人,香港岭南大学Mike Ingham教授的专题发言“非母语的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Joleen Manning女士的专题发言“如何克服演讲时的紧张情绪”(Overcoming the Fear of Speaking)则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向与会教师及选手介绍了公众演讲的技巧和策略。

  Mike Ingham认为一场成功的公众演讲要做到五个“C”:清晰(Clarity)、简洁(Concision)、礼貌(Courtesy)、易懂(Comprehension)、完整(Completeness)。“演讲的技巧还包括,演讲者要始终与所有观众保持目光接触;使用一些小卡片作要点提示;演讲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停顿,以便观众消化你的观点;注意语言和措辞等。而一直低头朗读卡片上的提示信息;过多地使用肢体语言;不时拨弄头发或领带等举动都应当避免。此外,比赛前,选手还可以通过一些绕口令游戏来增强语言的流畅性。”Mike Ingham建议。

  Joleen Manning则对选手普遍存在的怯场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向指导教师推荐了几种让学生“开口”的策略,如通过一些任务型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口语技能的专项训练;多给予学生个性化发挥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等。

  作为非母语演讲者,中国学生如何在国际性比赛中胜出,是所有参会教师和选手最关心的话题。世界英语教师协会主席(2006—2007)刘骏教授的主旨发言“母语与非母语公众演讲的区别”(Differences in Public Speaking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为中国的学生指点了迷津。他认为,作为非母语演讲者,中国学生的表现虽然出众,但在即兴发挥环节仍有很多不足。许多选手的演讲缺乏特色和创新,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在语言表达上,不少选手经常重复使用一些语句,如“Ladies and gentlemen”“I’m optimistic.”等。此类问题的产生可被称为语言表达中的“负迁移”现象,具体体现在其口语表达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言的特点等。

  “中国选手首先要树立作为非母语演讲者的自信,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特性,无须生硬照搬、盲目模范英美人的表达方式。西方一些优秀的演讲模式必须进行‘中国化’的改进,体现出中式英语的个性。此外,作为非母语演讲者,中国学生还需注意的是,并非好句子就能打动观众和评委,你的观点必须发自内心,情感真实、掷地有声。”刘教授告诉记者。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