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业界声音
中外专家谈“中译外”
蔡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我们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的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这是中译外翻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传播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平时常说的“大外宣”的工作,就需要一支庞大的、作风过硬、专业素质精良的复合型中译外人才队伍。但目前情况还很不理想。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翻译人才的缺乏,而且这个瓶颈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陈明明:外交部翻译室主任
如何能(将翻译)做得更好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去理解我们做翻译时所用语言背后的丰富文化。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别国文化,要善于细心体会。我们要十分熟悉其他文化特有的交流方式。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不同,甚至巨大差异之处。有时,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文化障碍。
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译外是一个学术要求很高的专业,涉及范围广,涵盖门类多,既有口译,又有笔译,既包括党政文献,又涉及新闻报道,既包括政治、经济、医学、科技等内容,也包括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作品,既有印刷出版物,又有电视广播网络形式的作品,既包括翻译实践也包括翻译人才的培养。
柯本迪(Bente Christensen):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
翻译水平不高确实是阻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糟糕的翻译会把美丽的作品完全毁掉,对文学作品尤其如此。当然,中国文学要真正为人所接受,最重要的还是首先要提高本国文学创作的水平。
刘式南: 《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及专栏作家
我做文件翻译的时候,常常尽量做到点滴不漏,但这样做的话很痛苦,尤其是拿着废话连篇的公文稿,里面充斥着套话,如果具体都译出来的话,实在是冗赘不堪,可是不译呢?人家作者不干啊,你们要忠实地都翻译出来啊。其实,我觉得果断地删除冗余的词句,以更清晰、明了的文字向外国读者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精华,可能是真正的忠于原文的做法。同时,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迫切需要大力改善中国人的文风,我想在这里呼吁一下,改进我们中文的文风,这个问题解决了,也许我们的翻译工作就好做多了。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文学院副院长
我们只有同国外汉学家展开积极平等的对话、批评、合作、互动,才能使我们的中译外取得比较快的发展。我们要防止那种关起门来自己做的方式,我们同时也要防止一些汉学家在翻译中出现的误区,我们不能走上世纪关起门来做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翻译的作品走进各国的读书界,走不进对方阅读界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所以,与国外汉学家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批评、讨论、互动和合作,是目前解决中译外人才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真正从事中译外文学翻译的人,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功底,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这部分人不是高校能一下子培养出来的。
汪榕培:典籍英译专家,曾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
培养翻译人才,应从本科层次入手。实践能力是关键。高校本科教学尤其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