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园地
明确课程目标 尝试多元教学
新课标的出台,把教改推到了最前沿,把教师推到了改革的浪头,也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了教学的舞台。领悟新课程理念,把握教改方向是教师的当务之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别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具有更突出的优势:明确提出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的课程目标;打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评价的多元性;实行弹性指导,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旧课程教学理念下看学生活动 旧的教学理念以学科材料为依据,有组织性和限定性;以知识技能的传承为目标,是收敛性思维方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定性;具有完整的内容体系,但脱离学生的现实世界;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不重视个体差异;强调教学的统一性,以考核标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基本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鲜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亦少有见解,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随着教改的不断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形式逐渐加入进来,但大多是象征性的,如教师让学生talk to each other, 学生则大多是在背诵已学的句子。这些活动并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空间。而新课标的出现是一个及时雨。因为新课标以学生为依据,内容宽泛有可扩展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是扩散性思维,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拓展;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直接挂钩,偏重于学习的实用性,支持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教师的个性化,以目标达成为主要评价指标。教师作为导演和指挥者,要努力让出教学舞台,让学生真正有思维空间、活动空间、训练空间、归纳空间等。此外,教师可再补充进二十一世纪英文报系的辅助教学活动,使课堂具有鲜活的动力,使学生从思维、从内心深处、从情感上真正“动”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看教师活动 能否完全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取决于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所下的功夫。如果将课堂比作舞台的话,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则道出了其真谛:学生作为知识吸收者,要想在课堂上“表现更好”,这“十年功”就落在了教师身上。课前功夫指备课:备教学目标和新课标,备教学方法和学法,备训练和教学手段,特别是体现课程理念的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设计能突出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如探究式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它们互成能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课程资源,不仅备知识点,而且备知识背后蕴藏的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注意问题的设制应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能真正“动”起来。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二十一世纪英文报系的辅助教学材料,能使教学更有情感性、生活性、拓展性,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看课堂教学模式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1.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师生互动 今天教师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师道尊严”走出来,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用旁白来引导学生思维。课堂是师生互教互学、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转变观念,多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倾听、分享,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要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他一些空间消化所学。但互动不是象征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几句英语,而是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平等地与老师一起学习和探讨知识,从思维、行为和语言上积极、有序、和谐、有效地互动。要取得上述效果,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引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课本知识作为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高,辅助教材作为引发兴趣的燃点,教师要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也能更好地形成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课堂。 2. 学生从课堂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倡“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学也把“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这说明教师要发扬民主,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在教材处理上,更多地与学生实际生活挂钩。教育家杜威也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且在“做中学”,要求教师必须设置一定的环境,使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做事风格、不同的处理事情能力,让他们个个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体验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 3. 师生间的合作理念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和主导作用。学生虽有“依赖性、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世界观还不成熟,具有叛逆性。因此,师生间能否合作,教学相长是极其重要的。新课标提出: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在英语课程中,师生的合作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高中英语课程应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如《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给了我们多样性和选择性,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4. 多种方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实施多种方式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和自身的智能,如表达交流、文本拓展、多元解读、小组讨论、剧本表演、演讲比赛、“英语角”演练、推理分析、口语对答、自设阅读理解题、词汇大比拼、阅读比理解/速度、听力大演习、分块教学、整体教学、专题教学、《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的自学和拓展、小记者活动、办报小组及心得体会交流等。 5. 反馈机智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多元化评价体系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对学生起促进作用。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使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为“智商+情商”。智商和情商来自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课堂上,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Well done!或Excellent!等,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肯定的评价;在批改试卷或作业时,教师一句好棒!真棒!好样的!等话语都能激励学生,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和增强自信心,也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和能力。英国文坛巨擘卡莱尔说过:“告诉一个人他很勇敢,就是帮助他变得勇敢。”同样,告诉一个人他很棒,就是使他变得越来越棒。 新课程理念下的改进与发展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新课标、全新的概念,必须有全新的教法,甚至在教研活动评课时,也经常说看新不新,就知好不好。也曾有报道说过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不如非实验班的学生。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一味追求“新”而抛弃最本质的东西。这并非正确的思维。无论怎么教、怎么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基本要求。中国目前的教育是要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在课堂上搞些花样,并非热闹一下就是新教材改革。教改走到今天,也要明确一点,就是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教学特点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要进行反思:有哪些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位教师性格特点不同,教法也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学生个性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应须“因材施教”。所以新课程、新教学理念要避免走过场。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务实创新仍然是时代强音 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素养,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也不要让自己和学生养成不实在的不良品性。教师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应“寓德于教”,不应给学生一个浮夸、不实际的教风,更不要在课堂上搞些花样,而课后学生仍“我行我素”。 2. 基础知识仍是关键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要有好的突破,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扎实地学好基本功,即英语听、说、读、写的功底。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们提倡鱼和熊掌不但要兼得,还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努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的应试能力。虽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反对应试教育的声音,但笔者始终认为这是多种能力的一种,是地基,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没有一定的基础,就空谈其他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我们在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 3.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但其中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在上面记录自己学语言的成长经历,列出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写上鼓励自己的话语、渴望达到的分数、达成时间等,每个月进行一次反馈,教师要注上批语,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讲新课时,让学生自设阅读理解题,目的就是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拓展、推理和深层次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了解了教师的出题意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 打破传统规矩,还学生一个晴朗的明天 教师通常是“先教后学”,但也应尝试一下“先学后教”。先学,更易于发现问题,产生寻找答案的欲望,然后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的单词、词组、句型等就可以了,他们只会随课本走,随老师布置的做,随讲解的来理解,这样就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无法开发自己潜在的能力,更不用提以后成为能力型的学者、开发型的创新人才。 5. 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能力的环境 学生的发展受遗传、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其中遗传是天生的,所以后两者对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尤为重要。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能发展能力的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安定的心理环境,因为学生大都“亲其师,信其道”。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学生无法答出问题时,教师可在旁加以点拔或多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切莫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3)热情的帮助环境。教师绝不能有偏袒之心,要热情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帮助。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课堂这个杠杆,营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个性、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等都能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6. 多渠道渗透跨文化知识,努力学习地道英语 笔者认为,中学虽然进行了多次教改,但课堂教学还是要以课本为主,由教师进行讲解、拓展和提高。新课标明确提出: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我们在中学开设英语,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以后能够用英语交流。但我们也听过多次诸如此类的报道,说一些大学生在用英语提问时,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问题。这说明什么问题呢?(1)课本内容太白,没有地道英语的感觉;(2)课本很少出现俚语、口语,无法在日常中进行跨文化交流;(3)教师重点分析的大多是语言知识和技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出了中学英语教师的感慨和无奈。笔者认为,英语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以后能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建议课本提供更地道的英语,建议辅助教材也能更多地展示这方面的素材,建议在考试中尝试更多的真实情境中的对话。我们渴望能真正渗透跨文化知识,真正为学生未来着想,真正感受“原装英语”。 新课标、新视野、新理念,教改风、课改风、教研风,努力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构筑发展平台,展示师生风采;多渠道地提供多种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关注课堂内外师生活动,真正融入新课标的教改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