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社会热点

京、沪台词各显地方特色

作者:本报记者 田文
Aa
  • -   
  •    +
  据悉,《妈妈咪呀!》7月在上海演出时,字幕翻译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工作,不仅融入了许多上海俚语,如“小赤佬”,“新天地”等上海象征性地标也在歌词中出现。

  为解决语言障碍带来的隔阂,主办方在台词上大下工夫。“我最喜欢刘晓庆那样的美女”“婚礼上父亲是干什么用的?买单的”“婚礼取消,我就晕菜了”“我不当二奶”等中式幽默令现场笑声不断。

  在上海舞台上,剧中一位风韵犹存的中年女人对一年轻小伙子不屑一顾地抛出一句上海方言“小赤佬”,而在北京舞台上,该剧台词则变为充满京味的“小屁孩儿”。

  据保利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北京观众的口味,《妈妈咪呀》的字幕与上海版相比,有了不少调整,其中1000屏的字幕是在首演前晚连夜赶制的。此外,由于音乐剧情节紧凑,人物对白快速且口语化,因此台词容量很大,屏幕上的字幕平均每隔5秒便要刷新一次。《妈妈咪呀!》格外重视字幕对现场观众情绪的影响。据了解,上海的字幕翻译,根据整部音乐剧的对白调试过上百次,充分考虑到字幕长度和字幕速度。而北京字幕则在上海版的基础上,对字幕的颜色、速度、出现的具体位置等进行了重新调整。

  记者从上海大剧院获悉,目前《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也被提上日程。

  美国导演保罗加灵顿近期在上海表示,将英文原版《妈妈咪呀!》改成各国语言版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歌曲的翻译。对白、场景可以直译,但歌曲含义不宜做出较大改动,毕竟还要配合演唱。

  对于语言本地化问题,据了解,制作方通常会邀请当地的诗人、词作者进行重新填词。保罗加灵顿认为,不同国家人民的性格不同,对于《妈妈咪呀!》的反应也不同。比如英国人较保守,会觉得Donna的经历很特别,而西班牙人就觉得这样的事很平常。因此,中文版制作将注重对白、场景的处理,让唱词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