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报刊教学

英语报刊课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文/ 北京外交学院 马兴
Aa
  • -   
  •    +
  摘 要:

  英语报刊课以其快捷、实用、广泛、综合、国际性的内容,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针对英语报刊课程的特点,在英语报刊课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和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方法,为培养中国外交人才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关键词:

  英语报刊课程

  实践教学

  探究

  一、英语报刊课程的演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交学院复校后的老一代英语教育家,根据外交战线的需求开设了《英美报刊选读》这门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学对象的更迭,在八十年代课程名称为“英美报刊选读”;到了九十年代课程更名为“英语报刊”,仍属英语系课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务处的课表中被明列为“英语政论”。二十多年来,英语报刊课的名称各异,但教学内容始终如一,即以英美国家的原文报刊文章为主线进行教学。无论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国际法学系、国际经济学系、外交学系的学生无一例外必修此课程。外交学院英语报刊课如此设置其中道理很简单:只要培养对象是外交、外事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这也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需要,对中国外交部在职培训的外交官更是如此。

  外交学院英语报刊课的设置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以上,双学位、研究生也开设这门课程。新生进校的第一、二年内,通过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课的基本训练,先过语言关,然后从第三年开始必修英语报刊课。英语报刊的时效性、实用性、综合性等特性是其它英语课所不能取代的。外交学院的英语报刊教学通常是以讨论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技能。不同于英语的精、泛读课程,英语报刊课一般不对单词、语法“咬文嚼字”,而是对报刊文章的内容、观点、意义用英语展开讨论或辩论。二十多年来,经过两三代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外交学院的英语报刊课已经成长为学院的骨干课程,并荣获国家教育部奖励。

  二、英语报刊课的应用和研究

  1. 因课施教——即因英语报刊课的实用性而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语言技能课(以精读课为例)是透过内容学语言,而报刊课则是通过语言学内容。语言技能课一般采用课堂上机械性反复训练的施教方式以期达到熟练掌握和使用语言的目的。报刊课教学重心则偏向所涉及的内容,如对国际时事的了解、分析和判断,这些均是由报刊课程设置的宗旨和目的决定的。本着这样的原则和目的,从因课施教的角度,报刊课上采用讨论的方式。讨论课在国内外高校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一般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针对一个专题、一个事件或者人物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每位参与者发言。在报刊课堂上,学生们对所讨论的问题表述自己独立的见解或发表不同的评论,时而还会产生一些争执。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给大家提供了阐述各自观点的机会,学生们才能对讨论的问题评头品足,畅所欲言,似乎置身于世界论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的学识有所增长,对国际时事的分析评判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掌握讨论的导向,对学生观点略为点评,同时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如此,英语报刊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2. 因材施教——即根据教材的增补组织调整教学。

  英语报刊课,顾名思义是一门选学英美主要报刊杂志上适宜文章的课程。该课的教材是一些教授们选编的,其中不乏精典之作。作为对现有教材的一种补充,任课教师还要考虑到报刊文章的时效性,以保持与多变的国际形势同步,这样,教与学两方面才会有兴趣和新鲜感。这就意味着每学年或每学期甚至每次课的教材都需要补充或更新,无形中使工作量成倍地增加,尤其在备课方面。

  首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选用一部分最新、最热门、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补充教材。做法一般是先选定文章,然后在语言文字上扫除障碍,其后就文章涉及的背景,包括人物、事件、历史作追踪发掘,力求达到较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师做到胸中有数之后,再挑出重点,留作堂上讨论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对原有教材给与补充。

  1993年初,结合美国新当选总统(president-elect)比尔·克林顿就职,从当时最新的《时代周刊》上的“年度人物”一栏内选了一篇介绍克林顿的文章。作为当时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仅凭文章本身提供的内容是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为此又搜集并浏览了许多其他有关文章资料,从对克林顿本人身世背景,大选中的表现,如他在大选中鼓吹的治国纲领、政治倾向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同时还探讨了美国政治制度中宪法规定的总统选举产生的程序等。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上述这些知识发挥了作用,大大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都感到满意,教学效果也自然好了。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在备课时的投入,虽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高,但与教学的收获相比,花这些气力还是值得的。

  3. 因教选材——即根据英语报刊课的特性选择补充教材。

  英语报刊课现有的成型教材,无论是语言上、内容上,尤其是政治上都由专家们把关。在选择新的补充教材的时候,掌握尺度的问题就出来了。这种情况下,笔者一般把握这样的原则,鉴于英语报刊课的特点,内容反映主流形势,语言程度适宜,政治上无伤我国人民感情的文章基本上可以选用。政论性的文章中有时难免有个别不合适的词句,也不应回避,但在使用时要恰如其分的加些“批注”。对外来的东西给以批判地利用,对一篇文章的批判不一定是贬义的,而是在读后理解的基础上的评判,也就是说,对准备用作教材的文章及其主旨,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不是一味全盘接受。另外,学生都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或“免疫力”,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他们通过报刊课教材的学习,虽然对国际政治、时事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但对内容并不等于全盘接受。

  4. 因人施教——即针对不同 的教学对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外交学院的教学中,笔者先后教过双学位班、本科生班及干部班的英语报刊课。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是千篇一律的对待,还是因人施教,这对任何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作为同时担任一个双学位班和一个本科班的英语报刊课任课教师,在两个班的教学中使用同一本教材。起初笔者对两个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几次课后就发现了问题。首先看到的是双学位同学对课本上的东西有“吃不饱”的现象,他们大都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对报刊课的期望不单是语言的提高,也不只是对国际时事的一般性了解,而是对专题性的国际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和发掘。对本科生而言,主要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把住语言关,因为本科学生在大二、大三的阶段仍有语言上不断完善的需求。所以对于两个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即使课程一样,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施教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的课程和教材,也要因人施教,处理方法各异,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语报刊课在教学中的反思

  为了使英语报刊课能够收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1.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英语报刊课上提供了大量的国际热点问题的报道,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使他们对国际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专业术语都了如指掌,运用起来驾轻就熟。学生在参加国内外“模拟联合国”和英语辩论会等类似活动中总是名列前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报刊课的成效。在活动中教师起指挥和导演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舞台上充分施展和锻炼自己。同时,教师也应当做好统领的角色,适时、适度地掌控活动脉络,及时总结和发现不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挖掘学生潜能。

  目前,电子技术、多媒体、电脑以及国际互联网等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给社会特别是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直观的效果。若能将多媒体运用在报刊教学中,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改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 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反思。

  在实践中做,在实践中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使教育观念、教学风格以及教学内容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多方听取教学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参与教学研讨、听评课等形式,吸收好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4. 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看待课程前沿的发展。

  英语报刊课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仅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价值,而且具有理想的素质教育价值。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的潜在素质教育价值,在施教过程中加强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见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英语报刊课教学提到更高的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对中国未来的外交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时刻保持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推陈出新,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外交的需要。这样才能使英语报刊课真正成为培养中国外交官及其相关领域人才的基本训练和指导性的课程,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端木万,2006,刊教学与素教育,《高校英刊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外交学院本科教学估料,2007,北京外交学院

  3. 李池,2001,英美刊教学的几点思考,国系学院学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