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环球视野

利用教学反馈 实施“学案导学”

作者:王郁松,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
Aa
  • -   
  •    +
  教学反馈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学案导学”法的深入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教学反馈的调节和评价作用在此体现得更为明显。

  一、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既指阶段性的效果评价,也指课堂教学结束前的综合性练习检查,它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其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互动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案导学

  “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所追求的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因此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进行讨论、探索,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馈贯穿“学案导学”

  1.课前反馈

  “学案导学”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依靠学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信任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案的编写要遵从层次化和参与化原则。

  (1)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将难易不一的内容处理成阶梯性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大纲、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

  (2)参与化原则。学案是融合师生共同心智的学习方略,教师应考虑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环节,笔者建议在学案设计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把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前收集这些反馈信息,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课上反馈

  (1)课上反馈是体现学案探索性和引导性的保障

  “学案导学”法要求学案的编写要具有探索性和引导性。探索性即学案设计者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地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索。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感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群羊”,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积极施教,应变有术,引导得法。唯其如此,师生才能默契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教学最佳境界。

  课上反馈是指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互动。一份学案要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获取其反馈信息,并不断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即时调整。

  (2)课上反馈要及时

  增强信息反馈的正效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自我调节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对中小学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自觉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较差,只有每次练习都能得到中肯、及时的评价,他们才能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树立学习的信心。

  要做到及时反馈,教师可采取信息“放大”的教学策略。信息“放大”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些“含有谬误或创新意识”的反馈信息,作为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把学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进行重组,归纳成讨论的主题;还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图展示出来供全班讨论。这些方法可以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

  3.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是指对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及效果的整体总结反思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教师应认真审阅每位学生的练习反馈,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辅导解决;对属于共性的问题则在下一节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教师也可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找到对策,并对下一节课的学案进行调整与修订。

  “学案导学”使“教对学”和“学对教”的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指导学法的杠杆,教师应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