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介
高校双语教学并非哗众取宠!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将双语教学引入专业课教学,一些高校甚至明文规定某些专业课必须实现纯英语教学。更有学校招聘教师时非"洋博士"不要,看重的就是其良好的英语水平。有专家表示,传授最新的知识成果与使用英语讲课是两回事。教师英语说得"溜"并不意味着其专业造诣精深,大学专业课教学应该甩开教学语言这个"花架子"。
经典名著《红楼梦》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当它流传到国外后却"大变样"。本刊近日报道,由知名学者裴钰创作的《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描述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不当之处,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专家称,名著翻译不仅要在文字上精雕细琢,更要完整地保留其核心文化价值。
本栏目诚邀广大读者就该话题发表评论。本刊编辑部保留修改来稿的权利,如有异议,请来稿注明。(注:刊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于12月7日前将稿件发送至信箱zhangjingjing@21stcentury.com.cn,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笔者认为,高校实行双语教学在当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村"的概念在21世纪已深入人心,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合作日益密切。中国需要全方位地融入于国际社会。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具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间信息交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才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领域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沟通,因此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占有优势。
在我国,高校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实问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屡见不鲜。这些状况迫使人们反思外语教学,寻求改革。在此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为开启外语教学新局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与素养以及帮助其形成英语思维提供了新的途径。
国家教育部门对此早有预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开展双语教学的意见。其初衷在于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为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快速融入国际社会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奠定基础。
据笔者所知,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实验得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不仅较好地发展了母语语言能力,而且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也优于未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另外,双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常规教育下的学生相比优势明显。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相比,前者的外语知识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等均高于后者。
笔者由此得出结论,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与素养,不会影响母语发展,反而会促进两种语言共同发展;双语教学不会影响学生学科专业学习,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的进行;通过双语教学与学习,学生习得了两种语言,了解了两种文化,在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双语文化思维、意识与习惯,有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以及海纳百川、兼容包并的学术气质。
笔者同时认为,要想更好地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可盲目激进地推广双语教学。
第二,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第三,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争鸣
在高校教育中,除了MBA教育等少数领域外,其他专业领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并不旺盛,并非如新闻媒体报道所言。首先,受教一方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并不高。学生最关注的是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掌握专业知识,而非能否用英语掌握这些专业知识。这与双语教学的目的相去甚远。
其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除去观念陈旧和教学能力达不到要求等原因,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比例、双语教学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知识没学扎实、英语也没有长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笔者以为,高等教育不能"以双语教育论英雄"。高校教育水准是以其综合实力来衡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强大的科研实力,科学的教学体系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双语教学只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准的一种手段,过于强调双语教学不合时宜。
(广西财经学院李霄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