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专家谈"明"师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5月21日至22日"首届全国基础英语教育'明'师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中,多位专家、学者从未来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发,从宏观角度与参会者们共同研讨了什么是"明"师,为"明"师做了准确而全面的诠释。
什么是明师,是什么造就了明师
"什么是明师?"
一、明师是有思想、勤思考、善于思考的教师,明师应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及时调整、定位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二、明师是有文化的教师。明师应当为学生真实、生动的成长过程和人性发展提供服务,立志于通过对英语学习背后文化氛围的建设,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明师是有品位的教师。
四、明师要把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而不是简单、一成不变的重复性体力劳动。
"创造明师的条件都有哪些?"
一、明师产生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复杂、变革的环境造就明师,而单一、雷同的环境不利于明师的培养。明师不是简单的复制一蹴而就的,而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塑造自身鲜明的风格。
二、所谓"教学相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对于明师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时代变革中,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教育实践中经历"磨练、反思、发展"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成就明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曹志祥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根本
一、时代的需求、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求教师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国际一体化的人才,这就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时代的教师一方面要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外语教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反思,同时不能局限于对于专业的研究学习,更应关注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之路。
三、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要建立面向全员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的教师终生学习、教育制度;改革教师培训的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塑造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并重的新时代明师。
教育部师范司培训处处长 唐京伟
由"三个代表与外语教育"到明师培养
一、外语教育代表先进生产力。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外语教育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能否保持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二、外语教育代表先进文化。我们通过掌握、运用外语学习其他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介绍、展示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三、外语教育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
因此,作为明师:我们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结合具体实践和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之路;我们要做好要面向全员的外语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宣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重视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外语掌握的程度、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勇于奉献,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明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
"日思夜想"与未来的外语教育明师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理念应归结为"介绍-引入-实践-反思-整合-发展"逐步递进和深化的过程。外语教育要面向实际、实践,不以量化为标准,从对形的关注转移到对神的关注,兼顾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话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开放、和谐,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情操,能够运用国际语言解决问题,处理外部信息,表述思想的国际化人才。
明师的"明"释义为"日思月想",教师的思考力,反思能力是明师最核心的要求,明字的英文翻译为"wise"即知识和智慧的融合,知识包含了一切人类文明、文化,而智慧则包含了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求解决之道的情感、态度和能力。所谓明师,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知识与智慧并重,立志于外语教育的教师。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连仲
后记:专家的发言虽不尽相同,但其宏观诠释"明"师概念、专业化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明"师非"名"师,他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教学中、自身专业化发展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关注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人文素养、重视自身可持续专业化发展,真正教书育人,将"教师职业作为事业追求"。总之,"明"师就是学识能力与人格魅力并重的新时代"明白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