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科研"后备军"为外语教学添活力
高校所属的外语类科研机构作为一支生力军一直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为我国外语学科的科研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悉,该中心今后将成为整合北外全校资源的开放式平台,致力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
北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外语学科研究机构的大家族又添新成员。作为承担外语学科建设任务的重要基地,大多数外语类高校和高校外语院系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各类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外国文学和语言学这两大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据了解,外国文学领域研究主要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其他语种国家的文学研究以及英美澳加等国家的国别研究,例如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等;语言学领域研究主要包括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翻译以及词典研究等,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现代英语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等。
南北两大基地"并驾齐驱"
根据高校人文社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7年2月,全国共有登记在册的外国文学学科研究机构28家,研究成果超过13800多项,而登记在册的外国语言学研究机构也超过20家。此外,还有大量机构尚未统计在内。据了解,这些科研机构主要承担着研究课题、出版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编写教材、培养人才等任务。其中北外的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广外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是目前英语研究领域中仅有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学术研究一南一北"并驾齐驱"之势。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199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全国66所高校建设了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基地是高校直属、独立设置、与院系平行的科研实体机构。建立重点基地有如下标准:配备有数量充足的专职科研编制、科研岗位和精干的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拥有独立的办公室、实验室和资料室及相关设备;自主安排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聘任专兼职人员(包括行政和资料人员)、制订内部分配制度;能够独立或相对独立地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广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同时于2000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广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初明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广外以桂诗春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我国创建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该中心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中心结合中国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况,在外语学习、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句法学等多个领域开发可持续研究的课题并以课题促研究生教学。而北外的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则以外语教育理论研究和外语及双语对比研究为两大基础研究方向,以外语的教育、学习和评测为应用研究的重点。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
如今,转化科研成果,服务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正成为高校外语科研机构的发展趋势。王初明教授对记者表示,中国是一个学英语的大国,需要实证研究和调查。"有些人只是照搬国外的理论和做法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和思考的深度。而我们需要的是立足国内现实提出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广泛调查,解决如何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问题。"王教授说。据悉,广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984年接受教育部委托进行外语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取得的成果被推广至全国范围和其他学科。王初明教授在研究二语习得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发明了"以写促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写长法"的教学方法,这一成果已经在全国部分高校推广。
高校科研机构课题研究的成果只有服务于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推进外语学科的发展。目前这些机构都十分注重运用理论解决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问题,不仅开发了大量新课程,还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论文、专著、教材、咨询报告等)。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等成为其代表性成果。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申报的"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项目不久前刚刚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此外,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就围绕所承担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的编纂任务,在张柏然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地闯出了一条研究生教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的道路。该中心编纂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集团优秀图书奖。而四川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则在西南地区率先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开设了"译文比较""口译理论与实践""科技翻译""译介学"等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