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报纸头版

英语教育30年的时代印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晶晶
Aa
  • -   
  •    +
1978年至今,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已历经30年。30年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英语教育领域从中受益,在改革春风下一片葱茏。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1978年,教育部门将英语纳入高考科目的举措激发了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同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学习》刊物复刊,《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纷纷就英语教育进行相关报道。

种种迹象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讯息:英语已经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英语学习正在悄然兴起,英语学习的热潮正在酝酿。一直以来,校园无疑是开展英语教育的重地,当英语被确立为高考科目的那一刻起,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便不可撼动。中小学基础英语教育及大学英语教育两个领域多年来的变革无疑是全民英语教育发展的缩影。

在基础英语教育领域,英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改革教学、创新教法、丰富教材,整个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经历了从僵化到灵活、教学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从1978年到1990年,基础英语教育主要覆盖了初中和高中学段,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尚属空白。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学生既要掌握语言知识、又要具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际操练能力,基础英语教学有章可循。然而,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显露出全国“一盘棋”的缺陷。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单一性还体现在教材选择上,相关部门指定的“统编教材”成为各地学校的惟一选择。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几经调整,趋向完善。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方面,不仅提出了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诸多变化足可说明,基础英语教育目标正在由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进入21世纪,教育部正式将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纳入基础英语教育体系,中小学英语教育全面进入新课程试验阶段。这一时期,中小学英语教学前沿理论和先进方法层出不穷,教材教辅类书籍形式多样,一刀切的全国统筹政策被因地制宜的新举措替代。基础英语教学进入探索与发展的新阶段。

与基础英语教育相比,大学英语教育同样经历了诸多变革。大学英语教育下设两个分支,大学专业英语教育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大学专业英语教学从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并试行了第一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并逐步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