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展开,步步深入,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初二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四模块中Hope for the future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 Did Liu Sanzi finish studying? Why?
2. Why did Li Yinming stop going to school?
3. Have you heard of Project Hope?
4. What has Project Hope raised money for?
5. Who has given money to Project Hope?
这五个问题基本涵盖了课文所涉及的人物、事情和背景,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讲解,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这种提问设计应该说是合理巧妙的:问题设计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具体说来,问题1就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而且引出了drop out of以及important等生词;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题1作铺垫,学生更容易回答问题2,而且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两个孩子相同的背景,使学生联想到问题3;问题3承前深入,揭示了本课主题,联系了文章的背景知识,使提问跌宕有致;问题4向纵深处探索,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而问题5则是让学生从感情上得到升华。如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例如教《初三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模块中The greatest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Is the Grand Canyon the biggest wonder in the natural world?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答案看似很简单,Yes或No,可是如果要学生给出正确回答,首先必须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便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那么阅读教学的细节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从整体角度考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初二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模块十一中有一篇文章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the USA,笔者现以此为例来说明上述问题。这堂课涉及的话题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主题“visit and travelling”,即关于旅游的话题。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主动寻求让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切入点,首先通过播放美国乡村音乐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While listening, what do you think of?由学生感兴趣的乡村音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美国Texas和Los Angeles等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课文中要出现的地名。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提问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美国和这些城市的认识,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并且,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介绍了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让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在该环节中,教师教学指令清楚,并且确保了提问的有效性——这些答案是学生平时经常遇见,而且有些可以从课文直接找出来。教师通过这些问答,为后面开展小组合作的多元任务作了必要的铺垫。
同样是这堂课,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以后,又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your hometown? 教师通过这个话题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因为这个话题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们兴趣高涨。他们纷纷使用刚学过的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描述,邀请同学、老师来旅游。教师通过选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以致用,将问题与生活相结合,将课本与实际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兴趣,有效地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课文,从而取得了阅读教学上更大的成效。
笔者在教授《初二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模块五中Vienna is the center of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一课时, 设计了两个问题What is your favorite music? Why? 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于前一问题,学生表现得都比较积极,能够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是当要求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冷场了,即使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也很枯燥、单调。学生在音乐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量不多,自然没有能力自如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有了这个教训,下一个班级上课时,笔者马上进行了调整,把问题分解为How many kinds of music do you know? What’s your favorite?教师通过问题分解降低了问题难度,针对学生,有度地提问,从而使英语课堂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