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师范院校外语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当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简单谈谈其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随着数码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通过写作来输出知识并影响别人,而且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吸取知识,阅读和写作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于外语教研人员来说,我们的责任就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翻译的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二是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专业轻职业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将导致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而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整个的培养模式中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问题在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教育过程中都普遍存在。
结合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我们重点来谈谈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
首先,我认为,要创新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并以此来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这里所提到的“创新”涉及到培养模式的几种观点。
1.目标、方式说: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2.结构、方式说: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
3.总和说: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我们在每个层面上都可以创新,而不是只谈笼统意义上的创新。其中 “教育理念创新”,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确定,必须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外语教学规律和外语人才成长规律。我们经常谈到教师教育的规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专业发展是终身性的,教师需要职前教育,更需要职后教育。另外,作为一名教师来说,专业素质只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另外,他(她)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这些都是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确定也不能违背外语教学的规律。例如,外语教学的规律必须要遵循语言本身的规律:首先,语言是有声的,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必须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开始进行培养;其次,语言是有结构的,它讲求规则,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教授语言知识和结构;最后,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因此,知识、技能、结构、文化这几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都非常重要。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教授学生技能,而作为外语学习者来说,没有知识的积累很难形成技能,所以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遵循外语教学的规律及外语人才成长的规律去实施教学。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人才的培养。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外语,有的人可能文笔非常好,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弱,这样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外语院校在招生时,要在学生专业发展能力方面特别是外语口语方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把关。
而事实上,很多人违背了这一规律。所以我们需要对外语教学创新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师教育培养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全程式的培养模式,把对教师的培养贯穿于四年的教学过程当中。
前面所提到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确定性与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关系的处理上。高师外语专业培养的总目标非常清楚,即培养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人才。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考虑怎样解决培养目标的确定性与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规格方面,需要注意处理好外语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师教育的职业性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所以在确定培养规格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教师的职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外语教学素质结构的要求。
在培养方式方面,主要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方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比如,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的日常课堂授课,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邀请英语教育一线知名的、有经验的教学专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授课等。
在师范专业的建设方面,应该处理好教学大纲的规定性与教师教育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应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对学生外语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元性与人才规格的复合性关系,即知识体系的复合,如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的复合。
东北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提出要把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并举,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师范类外语专业,学校结合时代背景,强调改革并按模块设计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大一到大四,把写作技能的培养贯彻始终。另外,在精读课的建设上,教师在过去强调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上了“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之所以缺乏创造力,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思”,而思维是与人文素质是紧密结合的。
和各大高等院校一样,东北师范大学也面临着招生改革。在这一形势下,学校提出要培养教育家的目标,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经过学校四年的学习后都能够成为教育家,而是让学生通过这四年的学习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进而发展成为教育家,这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目标。东北师范大学曾经培养出了几位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所以学校提出各个专业都要按照培养教育家的目标去培养学生。同时,在这个教育目标下,该如何设定相关的课程设置及目标,也应是我们当下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本文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副校长在2008年3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首届全国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