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外语类新书“扮靓”图博会
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9月1日至9月4日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作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国际书展和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国际书展之一,本届图博会吸引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家展商前来设展。
外语类图书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一大类别,也在图博会中一展风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为代表的外语类出版社展出的图书,以其丰富的种类和精良的品质吸引了大量参展者参观,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社也为外语类图书设立专架,一展其外语出版的雄厚实力。
教材:多样化与立体化相结合
在本届图博会中,各种英语教材仍然是外语类图书的主力军,各大教育类出版社纷纷将新出炉的或新修订的教材摆上展架,种类十分齐全。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外研社于不久前推出的《新概念英语青少版》。《新概念英语》作为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英语教材,在英语教材出版领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今年,外研社和培生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在秉承《新概念英语》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家课程标准,语法大纲更加强调渐进性和复现率,极为符合中国儿童的学习习惯。
记者在图博会上还发现,面向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也成为教育类出版社力推重点,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系列”、外教社的“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国职业技能英语系列教材”等。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教材的出版体系已日趋完善且多样化,兼顾人群也更加广泛。
此外,更为成熟的立体化和多媒体化教学系统成为本次书展中英语教材所体现的一大趋势。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验英语写作》系列教材,就以其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外展商的兴趣。据高等教育出版社(集团)外语出版社社长助理贾巍介绍,在最近的Asia TEFL国际会议上,该教材的立体化教学理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而该套教材的第三期语料库和软件学习产品目前也正在开发中。
工具书:原版引进VS自主研发
本届图博会继续展现了引进版品牌工具书在英语辞书市场的强大实力和绝对优势。商务印书馆展出了《牛津英美文化词典》《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外研社则有《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柯林斯Cobuild英汉双解词典(精编版)》等。除了牛津、剑桥、麦克米伦等众多赫赫有名的经典品牌之外,外研社还重点推荐了近期与台湾建宏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该词典从搭配到句型、从语法到文化,无不体现其“多功能”的特点,适用于我国大、中学生,以及成人自学者。
而外教社则将全新引进的两套百科全书作为其工具书重点推荐书目,即《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二版)》和《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英文版)》。其中《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共14卷,是语言学百科全书的鸿篇巨作。而《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英文版)》则弥补了国内没有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空白。
原版引进工具书品牌积淀深厚、语料库建设水平较高、编纂技术先进,其雄厚的实力令国内出版社望尘莫及,但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江远认为,对于真正具有辞书出版经验的国内出版社来说,自主研发英语工具书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商务印书馆集合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和编辑出版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就从中国人学英语、用英语的特点出发,结合中国读者的需求,旨在解决中国人学英语常感困惑的一些共性问题。
引进文学:畅销VS经典
根据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数据显示,在全国引进版图书市场中,文学类图书占据了近25%的码洋比重,而其中主要源头来自美、英两国。引进文学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强劲势头也表现在了本届图博会上。许多文艺类出版社都将引进文学作品作为其出版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各出版社在引进选题时大都采取畅销与经典并重的引进思路,既追求市场价值,也重视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将两者结合的文学奖,因此成为引进文学市场的一个风向标,译林出版社在本届图博会中就展出了其“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中的代表作品。
尽管畅销小说和当代经典文学已成为引进文学市场的主流,但图博会上仍然不乏经典名著的身影。重庆出版集团版权及国际合作部部长张兵一认为,以前由于市场无序竞争,名著译本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一套高质量经典名著的重新引进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在本次书展中,重庆出版集团就为“企鹅经典”系列中文版设立了独立展架,该套图书凝重的油画封面和纯黑底色极为吸引眼球。无疑,企鹅集团在经典文学的出版方面的深厚功力也将帮助重庆出版集团树立自身的品牌。
而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主任黄昱宁在谈到经典文学出版的必要性时还表示,许多上个世纪的国外经典文学引入中国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有“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卷”之誉的“兔子四部曲”,其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中产阶级这一概念,读者无法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引进该书,就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