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教学
分析语篇模式有效开展课文教学
摘 要: 本文拟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要重视语言形式,而且要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要注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关键词: 语篇分析 阅读教学 信息转换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既强调语篇分析,又注重阅读思维训练,如:从阅读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语篇意义;理解课文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识别文体的特征;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等。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篇章容量大、句式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翻译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标和高考改革的需求。本文拟探讨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篇分析。
一、语篇分析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过去,教师对语篇的教学常从微观结构分析着手,识别语篇关键词的词义,研究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研究句法结构及词句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篇章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师们试图将篇章语言学与语义学相结合,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主要体现在识别主题句、分析语篇结构、掌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文章主题思想。相比较而言,语篇宏观分析立足于更高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实现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从深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语篇教学以语篇分析为主,从整体高度出发,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和评价。在语篇教学中,词句的讲解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进行,不仅重视语言形式,更注重语言功能,把微观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从以单个字词为中心的较低层次阅读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实践证明,语篇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深层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时使学生获得课文中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二、语篇模式
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不同特点的语言建构起来的语篇,也必然会显示出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研究语篇模式,绝对不能忽视这些不同点,而且由于受各自不同文化思维类型的影响,不同民族的人所写出的语篇在结构上也会表现出各自的定势,比如英语族的语篇多为演绎结构,表达直截了当,逻辑性强,具有“形合”的特点;汉语族的语篇往往婉转含蓄,多用归纳结构,具有“意合”的特点。东西方文化、思维及语言方面的差异,造成作品有不同的写作类型和风格,语篇体裁有各自的特点。
总体而言,西方人运用演绎结构多于归纳结构,直接表达多于迂回表达。英语表达从句子层面到语篇层面都会使用一些明显的表达方式,如下定义,使语篇整体同部分之间、各部分之间关系明确、层级分明,这就提供了语篇模式分析的可操作性。
大量研究表明,同一体裁的语篇往往具有大致相同的语篇模式。一般来说,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模式有:1. 原因—结果模式;2. 问题—解决模式;3. 一般—具体模式;4. 主张—反主张模式;5. 时间顺序模式;6. 动作顺序模式;7. 比较模式;8. 对立模式。
因此,教师进行英语精读和泛读教学时可积极利用语篇模式分析课文,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建立新的背景知识,并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语篇分析和信息转换手段
高中课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信息输入量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期记忆和注意力有限,要想保证阅读目的的实现,必须注意选择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忽略那些无关的、次要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转换手段”过滤掉文章的次要信息,去除不重要的枝枝叶叶,凸现语篇结构和框架。
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法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周期图、饼形图、年代顺序表等,这些转换手法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如图表)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主要关系(网络图) 、分类关系(树形图) 、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戏剧场景(简笔画)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它们的完整性、简洁性和可视性使繁杂的文本信息变得简单、直观、易懂,不仅有利于处理课文信息,而且能展示出英语课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教师可根据文章类别创设出不同的结构图表或用“文字+图表”的综合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篇结构特征。例如,许多高中课文是叙事文体,英语教师可以用表格展示典型叙事语篇的结构特征,如右下方表格。
四、语篇分析的应用
对英语课文的语篇分析可以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
1.篇章层次。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应从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着手,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连贯方法,使学生从文章的整体高度纵览全篇、掌握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句子层次。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出主题句。
3.词汇语法层次。教师应点拨重点词汇,联系上下文讲解词汇的用法,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全文打下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具体的做法如下:
(1)激发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语言难度不大,生词不多,句子结构又不复杂,但学生还是看不懂,不能快速、准确阅读,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因此,英语教师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之前,应对相关背景知识作简单介绍,比如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测文章内容,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阅读,同时在阅读中思考。
(2)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学生通读文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整个文章划分为较小的语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其中,锻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主题句、中心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各部分之间衔接与连贯的方法,以及各部分与主题思想的关系,让学生从更高层次看清整个文章的组织结构,各部分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如何为主题服务的,使学生始终以文章的主线为核心来理解整篇文章。
(3)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将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知识一一讲解清楚,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不是孤立的,一个单词必须放在一定语境中才有意义,对任何单词、句子的理解都要依靠一定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这一点在阅读理解中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尽量不要在阅读过程中查阅生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点符号、句法结构、构词法、前后语境猜测词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4)提炼中心思想、分析写作风格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语体特征、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了解,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语篇分析的要求
1.科学处理好语篇整体理解与语言知识讲解之间的矛盾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篇整体理解的把握,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重要性。一定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基础,没有词汇、语法的系统知识为基础,学生很难提高阅读水平。单词、句子、段落等各语言单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组成了语义连贯、逻辑性强的语篇。语篇与各语言单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篇由各语言单位组成,各语言单位也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有意义,也离不开语篇。因此,对各语言单位的正确理解必须依据语篇的整体意义,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大意,而且还应引导其注意构成这一语篇整体的各个语言部分,对语言单位的理解不仅应置于整个语篇中,同时也应了解这些语言单位的普遍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整体理解能力。
2.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连贯是指语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连串不相关的语句。可以说衔接是语篇的具体语义联系,连贯是语篇的整体的一致性。如果语篇是衔接的,语篇就是连贯的。衔接是语篇的一种特征,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评价的一个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这两种主要的衔接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一个语篇是连贯的,有哪些因素使它连贯。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衔接机制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文章的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文章。
3.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
信息度是指对于接受者而言,语篇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语篇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多大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语篇的信息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信息度的语篇信息价值很小,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二级信息度的语篇有部分未知或意料不到的信息,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三级信息度的语篇有过多未知信息,需要很强的处理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语篇的信息度。对于信息度较低的语篇,由于学生在解读中不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学生会觉得课文教学缺乏挑战性,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升级解读,即将二级和一级信息度的文章升为三级和二级信息度的文章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信息度较高的语篇时,学生会因解码困难而失去阅读信心,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降级阅读。总之,教师要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到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语篇分析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能切实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